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5.(1)如圖1所示,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則尺的分度值是1mm,所測物體的長度是3.80cm.
(2)如圖2所示,溫度記得讀數方法正確的是B(選填“A”、“B”、“C”),示數為42℃.

分析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鄰兩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液柱上表面保持向平,不能俯視或仰視.

解答 解:
由圖知:
(1)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物體左側與6.00cm對齊,右側與9.8cm對齊,估讀為9.8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9.80cm-6.00cm=3.80cm.
(2)讀取溫度計示數時,視線與溫度計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視或俯視.正確的是B.
圖中的溫度計的一個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個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為1℃.因此它的讀數為42℃.
故答案為:(1)1mm;3.80cm;(2)B;42.

點評 溫度計和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時刻度要緊貼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垂直,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某同學做伏安法測電阻實驗時,剛一“試觸”就發(fā)現電流表的指針迅速擺到最大刻度,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可能( 。
A.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了B.待測電阻斷路
C.線路接錯,某處發(fā)生了短路D.以上說法都不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利用浮力知識可以檢測血液密度,將體積為1cm3的血液滴入硫酸銅溶液中,血液恰好懸浮在該溶液中且沒有相溶,若硫酸銅溶液的密度為1.05g/cm3,則血液受到的浮力為1.05×10-2N,血液的密度為1.05×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請記錄下列量具所測物理量的數值

(1)圖1中所測物體的長度是0.0355m.    
(2)圖2中溫度計的示數是37.5℃.
(3)如圖3所示,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中元件接入家庭電路中,要求:
①開關控制電燈后接入.
②三孔插座單獨接入.
(4)圖4中物體的質量是2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形狀不規(guī)則石塊密度的實驗中,有如下操作或步驟,其中錯誤的是(  )
A.將天平標尺上的游碼移至右端,再調節(jié)天平的橫梁平衡
B.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m
C.用細線系著石塊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測出石塊的體積V
D.用公式ρ=$\frac{m}{V}$算出石塊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小劉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的實驗: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點燃的蠟燭A,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相同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蠟燭B跟蠟燭A的像重合,說明像與物的大小相等;若用光屏代替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觀察光屏,將不能(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蠟燭A的像,說明所成的是虛像(選填“虛”或“實”).
(3)若將玻璃板和蠟燭下面的白紙換成方格紙進行實驗,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是便于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小明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繪出了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
(1)從圖象中可知,實驗時水的沸點是98℃.
(2)小明還發(fā)現鄰組測得的沸點比自己測量的沸點低1℃,他認為是鄰組在實驗中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了燒杯底部所造成的.他的想法正確嗎?不正確.理由是玻璃泡碰到了燒杯底部溫度計讀數反而會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小紅的媽媽從市場上買了一只廉價臺燈,裝上“220V  25W”的燈泡后,將插頭插入家庭電路的時,室內電燈立即全部熄滅.原因可能是( 。
A.插頭與插座接觸不良B.燈泡的燈絲斷了
C.臺燈的燈座內短路D.臺燈的插頭內斷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以下估測中最接近事實的是( 。
A.一張課桌桌面的寬度是5mB.某同學正常的體溫是47℃
C.人步行的速度是1.2m/sD.一個乒乓球的質量大約為是4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