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解語花·上元》中寫道“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其中“簫鼓喧”是由于發(fā)聲體_____產(chǎn)生的,“滿路飄香麝”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四章 聲現(xiàn)象 單元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一種聲波從空氣里傳到水中,它的傳播速度將( 。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不能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年人教版第十五章電流和電路第3節(jié) 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同步練習 題型:填空題

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是電學中的兩種基本電路。通過你的觀察,學校里的路燈是_____聯(lián)的,教室里的吊扇調速器與吊扇之間是_____聯(lián)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福建省廈門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卷(B卷) 題型:實驗題

小明要測量木塊的密度,實驗器材有:木塊、彈簧測力計(0~5N),底部固定有滑輪的水槽,細線及足量的水。(g取10N/kg)

(1)現(xiàn)用彈簧測力計測木塊的重力,如圖甲,示數(shù)為________N;再用細線繞過滑輪將木塊與測力計連接起來,接著往水槽中倒入適量的水,使木塊浸沒在水中,如圖乙,木塊在水中靜止時測力計示數(shù)為1.6N,木塊的體積為________m3,密度為________kg/m3,本實驗滑輪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分析發(fā)現(xiàn),如果把水換成其他液體,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會不同,于是他把測力計的刻度改成相應的密度值,將該裝置改為測量液體密度的“密度計”,原測力計的1.0N刻度處應標注為___________kg/m3,該“密度計”的刻度分布________(選填“均勻”或“不均勻”)。

(3)若要增大這種“密度計”的最大測量值,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種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福建省廈門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卷(B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薄壁圓柱形容器A、B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別盛有不同的液體,A、B的底面積之比SA:SB=2:1,液面的高度之比hA:hB=3:2,液體對兩個容器底部的壓力大小相等,現(xiàn)將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別放入A、B,液面未溢出,靜止時,A中的小球懸浮,B中的小球________(選填“漂浮”、“懸浮”或“沉底”),A、B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強之比pA:pB=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福建省廈門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卷(B卷) 題型:單選題

家里一盞電燈突然熄滅,用試電筆(又名“測電筆”)分別測試電路中的a、b、c、d四點(如圖所示),只有測a點時氖管發(fā)光,若電路中只有一處故障,則故障可能是

A. 進戶零線斷路

B. 燈泡L斷路

C. 開關S接觸不良

D. 導線cd斷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福建省廈門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卷(B卷) 題型:單選題

(題文)如圖是穿行在餐廳的機器人端著托盤送餐的情景。若認為機器人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 地面 B. 托盤 C. 餐桌 D. 墻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三章 物質的簡單運動 單元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的是“森林動物”運動會中龜兔賽跑情景.當兔子回頭看時,發(fā)現(xiàn)烏龜在往后退,兔子是以________為參照物.比賽開始后,“觀眾”通過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的________來判斷跑在前面的兔子運動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蘇科版機械能和內能12.3、物質的比熱容試卷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 的實驗中:

(1)甲、乙兩套裝置你選擇_________裝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加入初溫相同、________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ρ水>ρ煤油).

(3)水和煤油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丙所示.

①根據(jù)圖丙可判斷出a液體是____________.

②加熱3分鐘時,b液體比a液體的溫度高,那么b液體吸收的熱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液體吸收的熱量.

③根據(jù)圖丙可判斷出________(填“a”或 “ b”)液體的吸熱能力強.

(4)本實驗除了采用控制變量法外,還采用相同的熱源,通過比較________來比較水和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這種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叫作________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