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體積為30cm3的銅球,它的質(zhì)量為89g,此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ρ=8.9×103kg/m3

分析 知道銅球的質(zhì)量和銅的密度,根據(jù)V=$\frac{m}{ρ}$求出此球含銅的體積;此球含銅的體積與銅球的體積相比較,二者相等即為實心,否則為空心.

解答 解:
由ρ=$\frac{m}{V}$得銅球含銅的體積:
V=$\frac{m}{{ρ}_{銅}}$=$\frac{89g}{8.9g/c{m}^{3}}$=10cm3;
因為V>V,
所以,銅球是空心的.
答:銅球是空心的.

點評 本題考查了密度公式的應用,計算時注意單位換算:1×103kg/m3=1g/cm3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下列機械或工具的實用,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
A.
剪刀
B.
起重臂
C.
船槳
D.核桃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物質(zhì)酒精
密度/(kg•m-32.7×1037.9×1038.9×1031.0×1030.8×103
A.將體積相等的鐵塊和銅塊勻速豎直提高做相同的功,則鐵塊提高的高度大
B.若實心鐵球和鋁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則鐵球的質(zhì)量大于鋁球的質(zhì)量
C.裝有酒精和水的兩個容器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的關系可用圖象表示,其中圖線b表示的是水
D.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掛著實心鐵球和鋁球浸沒在水中,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相同,則鐵球和鋁球的體積之比為17:6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關于物體的內(nèi)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為0℃的物體沒有內(nèi)能
B.物體內(nèi)能增加,一定要從外界吸收熱量
C.在相同物態(tài)下,同一物體溫度降低,它的內(nèi)能會減少
D.溫度相等的100g水和100g水蒸汽,水蒸氣的內(nèi)能更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3.(一)熱電偶
把兩種不同材料的導線(如鐵絲和銅絲)組成圖1所示的閉合電路,當AB兩端存在溫度差時時(B端加熱、A端放在冰水混合物中),電路中就會有電流通過,這就是塞貝克效應,這種電路叫熱電偶.大量實驗發(fā)現(xiàn)用同種材料的金屬絲做此實驗時沒有明顯電流產(chǎn)生.這驗表明:熱電偶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跟相互連接的兩種金屬絲的材料有關;跟接點A和B間的溫度差的大小有關,溫度差越大,電路中的電流越大.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若其他條件不變,將圖中的鐵絲換成鋼絲,則電路中電流將電流將變?yōu)榱,若其他條件不變,將杯中的冰水混合物換為沸水,則電路中電流將變。ňx填“變大”、“不變”、“變小”或“變?yōu)榱恪保?br />(2)圖中的熱電偶實際上是一個電源,相當于電源正極.熱電偶信號可以把溫度信號轉(zhuǎn)換成電信號,利用這種性質(zhì)可以把熱電偶做成溫度計.(寫出它的一種應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實驗裝置可以用來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和“比較水和煤油的比熱容大小”,關于該實驗裝置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兩個實驗都要用溫度計示數(shù)的變化來顯示吸熱的多少
B.要用來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需要滿足等質(zhì)量的同種液體
C.要用來探究“比較水和煤油的比熱容大小”,必須滿足的條件是RA=RB且m=m
D.RA、RB串聯(lián)是為了控制電流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彈簧測力計掛著一重為5N的物體A,物體A浸沒并靜止在水中,如圖所示.
(1)圖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2N,物體A所受浮力是3N;
(2)如果測力計不拉著物體A,A在水中會下沉(選填“下沉”、“上浮”、“懸浮”),判斷的依據(jù)是浮力小于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7.拉桿式旅行箱可看成杠桿,如圖所示,OA=1.0m,OB=0.2m,箱重G=120N,請畫出使箱子在圖示位置靜止時,施加在端點A的最小作用力F的示意圖,要求標明F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所示是電風扇工作的情形,插在插座中的是三腳插頭,這是為了防止觸電,風扇的核心部件-電動機是根據(jù)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zhuǎn)動原理制成的.撥動檔的旋鈕,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從而改變風扇的轉(zhuǎn)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