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70015  170023  170029  170033  170039  170041  170045  170051  170053  170059  170065  170069  170071  170075  170081  170083  170089  170093  170095  170099  170101  170105  170107  170109  170110  170111  170113  170114  170115  170117  170119  170123  170125  170129  170131  170135  170141  170143  170149  170153  170155  170159  170165  170171  170173  170179  170183  170185  170191  170195  170201  170209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在“探究電流做功多少與電壓、電流的關系”的活動中,同學們設計了如圖甲、乙、丙三個電路.

(1)實驗中我們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燈泡的亮度來比較相同時間內(nèi)電流做功的多少.
(2)利用圖甲可以研究電流做功多少與電流大小的關系.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認為圖乙電路存在一個缺陷,其缺陷在于無法控制燈兩端的電壓,利用利用滑動變阻器保護電路.
(3)在乙圖的實驗中,當燈L1的電阻大于燈L2的電阻時,實驗中發(fā)現(xiàn)電壓表V1的示數(shù)始終大于V2的示數(shù),根據(jù)此現(xiàn)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電流和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壓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
(4)某同學想利用丙圖來研究電流做功與電壓的關系,通過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來改變燈兩端電壓,他設計的實驗方案中存在什么問題?燈泡兩端電壓改變時,通過燈泡的電流也發(fā)生了變化,沒有利用控制變量的物理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的實驗中有如下實驗器材:電源(4.5V),電流表、電壓表各一只,開關一個,三個定值電阻(5Ω、10Ω、15Ω),滑動變阻器R1“20Ω  1A”,滑動變阻器R2“50Ω  1A”,導線若干.
電阻(Ω)51015
電流0.30.150.1
(1)小明連接電路如圖,請在圖中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幫他將實驗電路連接完整;
(2)電路連接完整后,小明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電流表有示數(shù),電壓表指針超過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錯誤是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未滑到最大阻值處;
(3)糾正錯誤后,小明先將5Ω的電阻連入電路中,閉合開關,移動滑片,使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1.5V,并記下電流值;再分別改接10Ω、15Ω的電阻,重復上述實驗,得到了上表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
(4)將5Ω電阻換成10Ω電阻后,閉合開關,應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選填“左”或“右”)移動,當觀察到電壓表示數(shù)為1.5V時,才能記錄電流表示數(shù);
(5)實驗中小明應選擇的滑動變阻器是R2((選填“R1”或“R2”),若選擇了另外一個滑動變阻器,根據(jù)實驗中定值電阻兩端控制的電壓值,他選擇的定值電阻的阻值最大不能大于10Ω,實驗中多次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的目的是測出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普遍結論.
(6)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在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8.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規(guī)律的課堂上,小明對老師關于“陽光透過樹葉縫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狀與樹葉間縫隙的形狀無關”的說法感到懷疑,于是他決定在課后找?guī)讉有興趣的同學共同探究“樹蔭下的光斑”.以下是他們的探究過程:
實驗器材:10cm×5cm的卡紙兩張,小刀一把,白紙兩張
(1)探究光斑形狀是否與小孔形狀有關
步驟1:用小刀在一張卡紙上均勻刻出幾個不同形狀的小孔,請你在虛線框中畫出這些小孔的形狀(至少三個形狀),在刻這些小孔時,不同形狀的小孔尺寸需要(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致相同.

步驟2:將其中的一張白紙鋪在地面上當做光屏,把帶孔的卡紙置于白紙上方1m左右的位置,正對太陽,使太陽光透過卡片上不同形狀的小孔,觀察地面的白紙上出現(xiàn)的光斑形狀.
步驟3:比較光斑形狀與小孔形狀,若白紙上的光斑如乙圖所示,則可得出的結論是樹蔭下的太陽光斑形狀與小孔形狀無關(選填“有關”或“無關”).
(2)探究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小孔的大小有關
方案一:在另一張卡片上挖幾個直徑不同的圓形小孔,如圖丙所示,正對太陽,使太陽光透過卡片上不同的小孔,觀察地面的白紙上出現(xiàn)的光斑形狀.
方案二:在另一張卡片上挖一個邊長約1cm的菱形小孔,用另一張白紙遮住菱形小孔的一部分,如圖所示丁所示,正對太陽,使太陽光透過卡片上的小孔,移動覆蓋在小孔上的白紙,改變通光孔的大小,觀察地面上的白紙上出現(xiàn)的光斑形狀的變化.
以上兩種方案,你認為方案二更合理,理由是:方案一中孔的形狀與太陽的形狀相同,無法區(qū)分光斑是太陽的像,還是由于光通過孔形成的光斑.
(3)如果小明想繼續(xù)探究“光斑的形狀是否與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有關”,小明接下來的操作是:保持小孔的形狀、大小不變,改變小孔到地面的距離,觀察光斑的形狀是否改變;多次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7.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
(1)小莉?qū)⑼雇哥R正對太陽光,在透鏡的另一側移動光屏,在距透鏡10cm處,屏上呈現(xiàn)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則此凸透鏡的焦距約是10cm.
(2)小莉同學做實驗時,發(fā)現(xiàn)燭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圖所示,若要使燭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調(diào)節(jié)光屏,應將光屏向上(上/下)移動.
(3)若將燭焰移至距凸透鏡15cm處,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實像,投影儀(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就是應用這一原理制成的.
(4)小莉同學將自己的近視眼鏡鏡片放在了蠟燭與凸透鏡(靠近凸透鏡)之間,移動透鏡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個倒立縮小的清晰的像.將近視眼鏡鏡片取下,發(fā)現(xiàn)光屏上的像變模糊了.
①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變得清晰,在不移動蠟燭和凸透鏡位置的前提下,應將光屏向左(左/右)移動.
②下列四個選項中,能正確表示小莉同學近視眼成像和矯正情況的是B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5)當燭焰通過凸透鏡在光屏上成一實像時,如果透鏡上又落下一只小蟲,則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將不變(變大/變小/不變),像的明暗將變暗(變亮/變暗/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活動中:
(1)實驗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兩只相同的蠟燭;⑥火柴.探究活動中應選用的玻璃板是①(填序號).選用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來完成此實驗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選擇A、B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若B蠟燭在桌面上始終不能與A蠟燭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沒有與桌面垂直.
(3)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虛實,先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視線不透過玻璃板觀察光屏(填“透過”或“不透過”).發(fā)現(xiàn)在光屏上沒有像(填“有”或“沒有”),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作圖題

5.完成下列光路圖,其中A點是距離O點二倍焦距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作圖題

4.如圖所示,畫出入射光線由空氣進入水中的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和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是光線斜射在空氣與玻璃的界面處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圖,其中正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探究聲音的實驗中,能用來探究影響音調(diào)高低因素的是( 。
A.
響鈴時,不斷抽
B.
室內(nèi)收音機放音時
C.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時
D.
   敲鼓時,用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學了物理,小華同學對于身邊物理量的大小非常關注,他進行了下列估測:
①手上大拇指指甲的寬度約為1.2cm;
②從普通居民樓的第一層爬到第三層,人升高的高度約為9m;
③人的正常體溫約為37℃.
以上估測中比較合理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