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234244  234252  234258  234262  234268  234270  234274  234280  234282  234288  234294  234298  234300  234304  234310  234312  234318  234322  234324  234328  234330  234334  234336  234338  234339  234340  234342  234343  234344  234346  234348  234352  234354  234358  234360  234364  234370  234372  234378  234382  234384  234388  234394  234400  234402  234408  234412  234414  234420  234424  234430  234438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將液體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在同種液體中,金屬盒面的朝向不同。小李控制金屬盒面的中心在液體中的_____相等,通過觀察到_____現象,得出:液體內部某一點,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是相等的。不增加器材,用這套裝置還可以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與_____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實驗前,杠桿靜止時,發(fā)現杠桿左端低、右端高,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用量程為0-5N 的彈簧測力計在 A 點豎直向上拉(如圖中M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5N;若彈簧測力計斜向上拉(如圖中N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N,此時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的最大夾角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測量電源電壓和定值電阻,某物理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電路:

(1)根據圖甲所示電路,用筆畫線表示導線,將圖乙實物電路補充完整;

_______

(2)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_____(選填“a”或“b”)端;

(3)假設電源電壓恒為 U0,定值電阻的阻值為 R1,如果電壓表示數用 U 表示,電流表示數用 I 表示,則 U I 的關系式為 U=_____(用 U0、I、R1 表示);

(4)檢查電路無誤后,閉合開關 S,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P,進行多次實驗,記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讀數,并畫出了 U-I 圖像,如圖丙所示,圖像是一條直線,與 U坐標軸分別交于 3V 0.6A 處。由此可知,電源電壓 U0=____V,定值電阻 R1=____Ω

(5)聰聰又找來最大阻值為30Ω的滑動變阻器R3和最大阻值為20Ω 的滑動變阻器 R4,利用學生電源(電壓調為12V不變),設計了如圖丁所示電路,測量標有“0.3A”字樣燈泡的額定功率,請將他的實驗過程補充完整:

只閉合開關 SS2,保持滑動變阻器_____(選填“R3”或“R4”)的滑片在阻值最大處不動,移動另一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直至電壓表的示數為_____V,此時燈泡正常發(fā)光;

保持兩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動,只閉合開關 S、S1,讀出電壓表的示數為 7V,燈泡的額定功率 P =_____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1)該實驗的研究對象是_____;

(2)在探究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時,應采取控制變量的方法,具體操作是:保持_____不變,使小車多次從_____(選填“相同”或“不同”)高度滾下進行實驗;

(3)小華兩次實驗操作,第一次木塊被撞得遠,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f1;第二次木塊撞得近,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f2,則 f1 f2 的大小關系是 f1_____ f2(選填“>”、“<”或“=”);

(4)小華利用上述器材還準備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完成探究任務,小華還需要增加的器材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學完質量和密度后,小亮和小軍利用托盤天平和量筒測某種油的密度:

(1)他們開始測量,步驟如下:

將待測油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油的總質量為55.8g;

將燒杯中的一部分油倒入量筒(如圖甲),測出倒出這部分油的體積是_____cm3

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油的總質量為_____g(如圖乙);

根據密度的計算公式可以算出,該油的密度是_____kg/m3;

(2)小亮發(fā)現廚房有“電子秤”也可測出液體密度,他找來一枚雞蛋,操作步驟如下:

把電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打開開關并歸零;

將裝有適量水的燒杯放在電子秤上,打開開關并歸零;

用細繩系住雞蛋,手提細繩將雞蛋緩慢浸沒在燒杯中的水中(雞蛋不觸碰燒杯底部),讀出電子秤的示數為 m1(如圖丙);

將裝有適量某種液體的燒杯放在電子秤上,打開開關并歸零;

用細繩系住雞蛋,手提細繩將雞蛋緩慢浸沒在燒杯中的液體中(雞蛋不觸碰燒杯底部),讀出電子秤的示數為 m2,則某種液體的密度為_____(用 m1、m2 ρ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如圖 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再將玻璃板豎直立在白紙上:

(1)實驗時,不采用平面鏡而采用透明玻璃板,不僅能觀察到蠟燭的像,也便于______;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豎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_____(選填“點燃”或“不點燃”)的蠟燭B豎直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3)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無論如何移動,都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像;

(4)如圖甲所示,一枚硬幣放在豎直的平面鏡前,硬幣的像在a處;將平面鏡平移至如圖乙所示的位置時,硬幣的成像情況是_____(選填字母代號);

A.硬幣成像在a B.硬幣成像在b

C.硬幣成像在c D.硬幣無法通過平面鏡成像

(5)小強將硬紙板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如圖所示,用以進行“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 硬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右側紙板可繞ON向后轉動,如圖甲所示,反射角等于_____;若將入射光線遠離法線,則反射光線_____(選填“靠近”或“遠離”)鏡面; 若將右側紙板向后轉動,如圖乙所示,在右側紙板上_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反射光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在做“觀察水的沸騰”實驗時,用到的器材有鐵架臺、燒杯、溫度計、秒表、硬紙板、石棉網等:

(1)安裝實驗器材,應按照_____(選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

(2)實驗時用溫度計測出不同時刻水的溫度,并記錄在下表中,其中第3min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甲所示,示數_____;

(3)分析圖乙中的圖線可知,第一次實驗和第二次實驗所用水的質量之比是_____;

(4)小王將碘錘放入熱水中,如圖丙所示,觀察到碘錘中固態(tài)碘逐漸消失,紫色的碘蒸氣充滿碘錘,固態(tài)碘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是_________。在此實驗中,固態(tài)碘沒有先變成液體,再變成氣體,原因是_____(已知碘的熔點是 113.5℃,碘的沸點是 18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測量大氣壓強,小麗選擇的器材有:2.5mL的注射器、0~10N的彈簧測力計、刻度尺和細線。如圖甲,用刻度尺測出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長度 L。如圖乙,把注射器活塞推至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水平向右慢慢拉動注射器筒,當注射器中的活塞開始滑動時,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_____N。該同學所測得的大氣壓強值為_____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能源家族中,有煤、天然氣、風能、水能、核能、太陽能等,屬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有_____(填序號);其中天然氣是目前家庭中常用的能源,完全燃燒 0.02m3天然氣釋放的熱量為____J,若這些熱量的50%被水吸收,可以將5kg的水由20℃加熱到_____;核能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新能源,我國已經建成十余座核電站,它們是利用_____(選填“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來發(fā)電的。電能可以使電動機轉動,同時也會產生內能散失在空氣中,但這些內能卻無法自動轉化為電能,該現象說明能量轉化具有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202052711 時,我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沖頂隊員成功登頂珠峰, 標志著2020珠峰高程測量取得關鍵性勝利:

(1)此次科研人員攜帶的高原冰雪探測雷達系統(tǒng),主要是利用天線發(fā)射和接收高頻電磁波來探測地面雪深,電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為_____m/s;

(2)如圖所示,科研人員正背著器材攀登珠峰,以_____為參照物,科研人員身上背著的器材是靜止的?蒲腥藛T在勻速向上攀登珠峰的過程中,其機械能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如果科研人員質量為 50kg,他身上的器材質量也為 50kg,則他從珠峰大本營(海拔高度 5200m)攀登到珠峰頂(海拔高度 8848m)的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為_____J。(g 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