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酸鎂[Mg(ClO3)2]常用作催熟劑、除草劑等,實驗室制備少量Mg(ClO3)2·6H2O的流程如下:
已知:
①鹵塊主要成分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雜質(zhì)。
②幾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隨溫度(T)變化曲線如圖。
(1)加MgO后過濾所得濾渣的主要成分為 。
(2)加入BaCl2的目的是除去SO42-,如何檢驗SO42-已沉淀完全? 。
(3)加入NaClO3飽和溶液會發(fā)生如下反應:
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請利用該反應,結合右圖,制取Mg(ClO3)2·6H2O的實驗步驟依次為:
①取樣,加入NaClO3飽和溶液充分反應,② ;③ ;④ ;⑤過濾、洗滌,獲得Mg(ClO3)2·6H2O晶體。
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含量的測定:
步驟1:準確稱量3.50g產(chǎn)品溶解定容成100mL溶液。
步驟2:取10mL于錐形瓶中,加入10mL稀硫酸和20mL1.000mol/L的FeSO4溶液,微熱。
步驟3:冷卻至室溫,用0.100mol/LK2Cr2O7溶液滴定至終點,此過程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步驟4:將步驟2、3重復兩次,平均消耗K2Cr2O7溶液15.00mL。
(4)上述產(chǎn)品測定中需要檢查是否漏液的儀器有 。
步驟3中若滴定前不用標準液潤洗滴定管,會導致最終結果偏 。(填“大”或“小”)。
(5)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1)BaSO4和Fe(OH)3
(2)靜置,取上層清液加入BaCl2,若無白色沉淀,則SO42-沉淀完全(現(xiàn)象+判斷1分)
(3)①蒸發(fā)結晶 ②趁熱過濾 ③ 冷卻結晶
(4)容量瓶 滴定管 偏小
(5)78.31%
【解析】
試題分析:(1)過濾實驗用到的儀器:漏斗、玻璃棒、燒杯、濾紙、鐵架臺等,其中玻璃儀器有:漏斗、玻璃棒、燒杯,加入氧化鎂,調(diào)節(jié)溶液的pH為4,此時鐵離子形成了沉淀氫氧化鐵,鋇離子已經(jīng)和硫酸根離子只堿反應生成了硫酸鋇沉淀,故答案為:漏斗、玻璃棒、燒杯;BaSO4和Fe(OH)3;
(2)檢驗硫酸根離子是否除凈的方法:靜置,取上層清液加入BaCl2,若無白色沉淀,則SO42﹣沉淀完全,故答案為:靜置,取上層清液加入BaCl2,若無白色沉淀,則SO42﹣沉淀完全;
(3)根據(jù)物質(zhì)的溶解度大小,溶液獲得晶體的方法:蒸發(fā)結晶;趁熱過濾;冷卻結晶;
(4)上述產(chǎn)品測定中需要檢查是否漏液的儀器有容量瓶和滴定管 。步驟3中若滴定前不用標準液潤洗滴定管,相當于把標準液稀釋了,消耗的標準液的體積就會偏高,會導致最終結果偏小。
(5)①氯酸根離子具有氧化性,可以將亞鐵離子氧化為正三價,化學方程式為:ClO3﹣+6Fe2++6H+=6Fe3++Cl﹣+3H2O;②根據(jù)化學方程式:ClO3﹣+6Fe2++6H+=6Fe3++Cl﹣+3H2O以及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可以得出:ClO3﹣~6Fe2+,Cr2O72﹣~6Fe2+,用0.100mol•L﹣1 K2Cr2O7溶液滴定至終點過程可以得出剩余的亞鐵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0.100mol•L﹣1×0.015L×6=0.009mol,和氯酸根離子反應的亞鐵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20×10﹣3L×1.000mol•L﹣1﹣0.009mol=0.011mol,氯酸根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0.011mol,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的質(zhì)量分數(shù):(×0.011×299g/mol)×10××100%=78.3%.故答案為:78.3%。
考點:本題考查對常見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性質(zhì)的掌握,以及對離子反應實質(zhì)的認識;同時考查應用基礎知識解決簡單化學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圖表的觀察、分析能力,物質(zhì)溶解度概念的應用,晶體析出的方法,雜質(zhì)離子的除雜原則和試劑選擇。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學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氯酸鎂[Mg(ClO3)2]常用作催熟劑、除草劑等,實驗室制備少量Mg(ClO3)2·6H2O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鹵塊主要成分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雜質(zhì)。
②四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 )隨溫度(T )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1)過濾所需要的主要玻璃儀器有??????????? 。
(2)加入BaCl2的目的是???????? ,加MgO后過濾所得濾渣的主要成分為???????????? 。
(3)加入NaClO3飽和溶液后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含量的測定:
步驟1:準確稱量3.50 g產(chǎn)品配成100 mL溶液。
步驟2:取10.00 mL于錐形瓶中,加入10.00 mL稀硫酸和20 .00mL 1.000 mol·L-1的FeSO4溶液,微熱。
步驟3:冷卻至室溫,用0.100 mol·L-1 K2Cr2O7? 溶液滴定剩余的Fe2+至終點,此過程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步驟4:將步驟2、3重復兩次,平均消耗K2Cr2O7??? 溶液15.00 mL。
①寫出步驟2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②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學年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氯酸鎂[Mg(ClO3)2]常用作催熟劑、除草劑等,實驗室制備少量Mg(ClO3)2·6H2O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鹵塊主要成分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雜質(zhì)。
②四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隨溫度(T)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1)過濾所需要的主要玻璃儀器有 ,
(2)加入BaCl2的目的是 ,加MgO后過濾所得濾渣的主要成分為 。
(3)加入NaClO3飽和溶液后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再進一步制取Mg(ClO3)2·6H2O的實驗步驟依次為:①蒸發(fā)結晶;② ;③ ;④過濾、洗滌。
(4)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含量的測定:
步驟1:準確稱量3.50 g產(chǎn)品配成100 mL溶液。
步驟2:取10.00 mL于錐形瓶中,加入10.00 mL稀硫酸和20 .00mL 1.000 mol·L-1的FeSO4溶液,微熱。
步驟3:冷卻至室溫,用0.100 mol·L-1 K2Cr2O7 溶液滴定剩余的Fe2+至終點,此過程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步驟4:將步驟2、3重復兩次,平均消耗K2Cr2O7 溶液15.00 mL。
①寫出步驟2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②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考前模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氯酸鎂[Mg(ClO3)2]常用作催熟劑、除草劑等,實驗室制備少量Mg(ClO3)2·6H2O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鹵塊主要成分為MgCl2·6H2O,含有MgSO4、FeCl2等雜質(zhì)。
②四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隨溫度(T)變化曲線如圖所示。
(1)過濾所需要的主要玻璃儀器有 ,加MgO后過濾所得濾渣的主要成分為 。
(2)加入BaCl2的目的是除去SO42-,如何檢驗SO42-已沉淀完全?答: 。
(3)加入NaClO3飽和溶液發(fā)生反應為:MgCl2+2NaClO3=Mg(ClO3)2+2NaCl↓再進一步制取Mg(ClO3)2·6H2O的實驗步驟依次為:① ;② ;③ ;④過濾、洗滌。
(4)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含量的測定:
步驟1:準確稱量3.50 g產(chǎn)品配成100 mL溶液。
步驟2:取10 mL于錐形瓶中,加入10 mL稀硫酸和20 mL 1.000 mol·L-1的
FeSO4溶液,微熱。
步驟3:冷卻至室溫,用0.100 mol·L-1 K2Cr2O7 溶液滴定至終點,此過程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步驟4:將步驟2、3重復兩次,平均消耗K2Cr2O7 溶液15.00 mL。
①寫出步驟2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②產(chǎn)品中Mg(ClO3)2·6H2O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