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密閉容器中,反應 aA(g)  bB(g)+cC(g)達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體積增加一倍,最終測得A的物質的量的濃度變?yōu)樵瓉淼?0%,則
A.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B.a>(b+c)
C.物質B的質量分數(shù)增大D.以上判斷都錯誤
D

試題分析:反應 aA(g) bB(g)+cC(g)達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體積增加一倍,若平衡不發(fā)生移動,則由于體系的體積是原來的2倍,所以濃度是原來的一半,現(xiàn)在最終測得A的物質的量的濃度變?yōu)樵瓉淼?0%,所以該反應為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相等的反應。改變壓強化學平衡不發(fā)生移動,a=(b+c)。反應體系中任何物質的濃度由于平衡未發(fā)生移動,都不變。因此選項中的各種說法都錯誤。選項為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銅鋅原電池(如圖)工作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正極反應為:Zn―→Zn2+2e
B.電池反應為:Zn+Cu2=Zn2+Cu
C.在外電路中,電子從正極流向負極
D.鹽橋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恒溫下的密閉容器中,有可逆反應:2NO+O22NO2(正反應為放熱反應),不能說明已經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正反應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應生成O2的速率相等
B.反應容器中壓強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C.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D.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密閉容器中,將1.0 mol CO與1.0 mol H2O混合加熱到800 ℃,發(fā)生下列反應:
CO(g)+H2O(g) CO2(g)+H2(g)。一段時間后該反應達到平衡,測得CO的物質的量為0.5 mol。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800 ℃下,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為0.25
B.427 ℃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9.4,則該反應的ΔH>0
C.800 ℃下,若繼續(xù)向該平衡體系中通入1.0 mol的CO(g),則平衡時CO物質的量分數(shù)為33.3%
D.800 ℃下,若繼續(xù)向該平衡體系中通入1.0 mol的H2O(g) ,則平衡時CO轉化率為66.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N2+3H22NH3反應達到平衡時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平衡體系中氮氣、氫氣、氨的物質的量保持不變
B.平衡體系中氮氣、氫氣、氨的濃度保持不變
C.單位時間內生成的氨和分解的氨物質的量相同
D.單位時間內消耗的氮氣和氫氣與生成的氨氣物質的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體積相同的密閉容器中均充入1 mol X和1mol Y,分別于300℃和500℃開始發(fā)生反應: X(g)+Y(g) 3Z(g),Z的含量(Z%)隨時間t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已知在t3時刻改變曲線b某一實驗條件,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曲線a是500℃時的圖像
B.從0到t1時刻,反應物X(g)的
C.t2時刻生成物Z的量
D.t3時刻改變的條件可能是降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E是非金屬性最強的元素,M是E的氣態(tài)氫化物,在固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氣體M存在如下關系:xM(g)Mx(g),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HF(HF)2
B.平衡時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是33.3
C.t1時刻,保持溫度不變,再充入1 mol M,重新達到平衡時,將增大
D.M的沸點比同主族下一周期元素的氣態(tài)氫化物沸點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定溫度下,將1 mol A和1 mol B氣體充入2L恒容密閉容器,發(fā)生反應A(g)+B(g)  xC(g)+D(s),t1時達到平衡。在t2、t3時刻分別改變反應的一個條件,測得容器中氣體C的濃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是
A.反應方程式中的x=l
B.t2時刻改變的條件是使用催化劑
C.t3時刻改變的條件是移去少量物質D
D.t1~t3間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均為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Fe3+和I-在水溶液中的反應為:2I-+2Fe3+2Fe2++I2(水溶液)。
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的表達式為K=    。當上述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后,加入CCl4萃取I2,且溫度不變,上述平衡    移動(填“向右”“向左”或“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