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機物不是同一種物質的是( 。
A、  與
B、與新戊烷
C、 與
D、C(CH33C(CH33與CH3(CH23C(CH33
考點:芳香烴、烴基和同系物,同分異構現(xiàn)象和同分異構體
專題:
分析:分子式相同,結構也相同的物質屬于同一種物質,據(jù)此判斷.
解答: 解:A.是2,4-二甲基丁烷,屬于同一物質,故A不符合;
B.新戊烷為2,2-二甲基丙烷,屬于同一物質,故B不符合;
C.甲烷為四面體結構,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故C屬于同一物質,故C不符合;
D.C(CH33C(CH33與CH3(CH23C(CH33結構不同,前者為:2,2,3,3-四甲基丁烷,后者為2,2-二甲基己烷,故D不屬于同一物質,故D符合;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有機物的結構,注意同一物質和同分異構體的不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小組同學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研究(a、b、c表示止水夾).請評價或完善其方案:

(1)將裝置A、C、E相連接,用MnO2和濃鹽酸制取氯氣,請回答:
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為
 

②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③E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
 

在C中加入適量的水可制得氯水.將所得氯水分成兩份進行實驗,其操作、現(xiàn)象和結論為:
實驗序號實驗操作現(xiàn)象結論
將氯水滴入品紅溶液品紅溶液褪色氯氣有漂白性
氯水中加入碳酸氫鈉粉末有無色氣泡產(chǎn)生氯氣與水反應的產(chǎn)物具有酸性
④實驗Ⅰ推出的相應結論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請說明理由(若合理,無需填寫)
 

⑤實驗Ⅱ推出相應的結論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請說明理由(若合理,無需填寫)
 

(2)將B、D、E相連,在B中裝濃硝酸和銅片,可制得NO2.B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表中所列欲進行分離的混合物,在甲組中選出所用的試劑、乙組中選出所用的主要方法,將其序號填入表中相應欄中.(若無需試劑或方法的請用“/”表示)
甲組:①水  ②氫氧化鈉溶液   ③四氯化碳   ④食鹽
乙組:A.結晶  B.蒸餾  C.萃取  D.分液
編號混合物試劑序號方法序號
(1)硝酸鉀和氯化鈉的固體混合物
 
 
(2)溴水
 
 
(3)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4)乙二醇(沸點198℃)和丙三醇(沸點290℃)的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微量元素是指每種質量不到體重的萬分之一,質量總和不到人體質量的千分之一的近二十種元素,這些元素對人體正常代謝和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下列元素不是微量元素的是( 。
A、IB、HC、ZnD、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5種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單質在常溫下呈氣態(tài),元素B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其電子層數(shù)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徑最大,元素D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屬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工業(yè)上利用元素A的單質冶煉金屬鐵
B、元素C是自然界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C、工業(yè)上常用電解法制備元素C、D、E的單質
D、化合物AE與CE有相同類型的化學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A(g)+2B(g)═3C(g)+D(s),能說明該反應已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A、B、C、D物質的量之比為1:2:3:1
B、壓強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C、υ(A):υ(B):υ(C)=1:2:3
D、A的體積分數(shù)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同質量的鋅與稀硫酸反應產(chǎn)生氫氣,欲使反應速率最大,選擇下列組合中的反應條件:①鋅粒②鋅片③鋅粉④98%的濃硫酸⑤15%的稀硫酸⑥20%的稀硫酸⑦加熱⑧用冰冷卻⑨不斷攪拌⑩迅速加入鋅片后靜置(  )
A、②⑥⑦⑩B、①④⑧⑩
C、③⑤⑦⑨D、③⑥⑦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反應:3Cl2+8NH3═N2+6NH4Cl
(1)參加反應的NH3和作為還原劑的NH3的個數(shù)比為多少?
(2)若標準狀況下33.6LCl2參加反應則被氧化的NH3的質量為多少?將還原產(chǎn)物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其物質的量濃度為多少?(有計算步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氫氧化鈉固體
B、向試管中滴加試劑時,將滴管下端緊靠試管內壁
C、使用試紙檢驗溶液的性質時,將試紙浸入溶液中
D、傾倒液體時試劑瓶標簽向手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