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細胞免疫的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細胞免疫是建立在體液免疫的基礎上的
B.細胞免疫的效應階段需要吞噬細胞參與
C.效應T細胞能夠使靶細胞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
D.效應T細胞能夠使抗原裂解死亡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小麥遺傳育種的一些途徑。請回答下列問題:
(l)圖中能產(chǎn)生新基因的育種途徑是_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和箭頭表示)
(2) E→G→H途徑的育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G過程是_______________,H過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小麥獲得燕麥抗銹病的性狀,應該選擇圖中_______(用圖中字母和箭頭表示)途徑表示的技術手段最合理,該育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 —條由39個氨基酸形成的環(huán)狀多肽。其中有4個谷氨酸(R基為一CH2—CH2—COOH), 則該多肽
A.有38個肽鍵 B. 可能沒有游離氨基
C.至少有5個游離羧基 D. 有20種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加拉帕格斯群島上某種地雀在1975~1978年間種群平均喙長的變化和該地區(qū)種子(該種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變化.研究表明.喙長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種子.喙短的地雀僅能吃不硬的種子.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喙長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捕食種子的差異,屬于兩個物種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間,由于經(jīng)常啄食硬度較大的種子導致地雀喙長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長在2﹣﹣3年間增加是種子硬度對其進行選擇的結果
D.根據(jù)調查結果,可以預測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長會迅速變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小組利用小麥植株做了一系列實驗。下圖表示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單位時間內葉肉細胞中CO2量與O2量的變化情況。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當光照強度為a時,葉肉細胞中產(chǎn)生ATP的場所有_________________。
(2)當光照強度為b時,葉肉細胞光合作用強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強度。圖中顯示CO2的釋放量隨光照強度增大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
(3)在光照強度為d時,葉肉細胞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來源是___________。
(4)光照參與光合作用的________反應,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越大,產(chǎn)生的________(答兩種即可)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小組為探究pH對某種綠藻光合作用的影響,設計了以下實驗:將生長旺盛的綠藻等量分成5組,各組藻液pH分別設置為6.0、7.0、8.0、9.0、10.0,然后在光照等適宜且相同的條件下培養(yǎng),多次測定各組氧氣釋放量得到下表數(shù)據(jù):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每組綠藻的量要相等屬于控制自變量
B. 進一步研究最適pH只要在pH 7~8之間設置對照組
C. 釋放的O2來源于水,水的分解產(chǎn)物還有H+、電子
D. 若提供C18O2,釋放的O2也可能含有18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圖中Ⅰ、Ⅱ、Ⅴ、Ⅵ為軸突末梢,刺激Ⅲ處,肌肉會收縮,根據(jù)如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刺激Ⅴ處,電流表指針會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
B. 刺激Ⅲ處,能在Ⅰ、Ⅱ、Ⅲ、Ⅴ、Ⅵ測到電位變化
C. 刺激Ⅲ處,將導致Na+從細胞外進入圖示肌肉細胞
D. 若圖中的軸突末梢來自不同的神經(jīng)元,則圖中繪出了2個神經(jīng)元的部分或全部結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在采用不同網(wǎng)目(網(wǎng)眼直徑)和不同捕撈強度時對大西洋鱈魚捕獲量的影響。下列相關分析中錯誤的是( )
A. 保持捕撈強度33%同時用大網(wǎng)目捕魚更有利于保持魚群的持續(xù)發(fā)展
B. 保持捕撈強度45%同時用中網(wǎng)目捕魚使魚群的年齡結構更接近穩(wěn)定型
C. 持久保持捕撈強度45%會導致鱈魚的種群數(shù)量不斷減小
D. 調查鱈魚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標志重捕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