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2.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重組一般發(fā)生在有性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
B.若基因發(fā)生突變,則控制的性狀一定改變
C.21三體綜合征是染色體結構變異引起的
D.基因突變使某染色體上基因數(shù)量變多,對個體影響較大

分析 自然狀態(tài)下基因重組有兩種: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2.減數(shù)分裂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染色體變異分為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結構變異又分為缺失、重復、倒位、易位.數(shù)目變異又分為個別染色體的增添(如21三體綜合征)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增添.

解答 解:A.自然狀態(tài)下的兩種基因重組都是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所以一般發(fā)生在有性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A正確;
B.基因突變對性狀的影響:
(1)基因突變改變生物性狀:突變引起密碼子改變,最終表現(xiàn)為蛋白質的功能改變,從而影響生物的性狀,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2)基因突變不改變生物性狀:
①體細胞中某基因發(fā)生改變,生殖細胞中不一定出現(xiàn)該基因.
②若該親代DNA上某個堿基對發(fā)生改變產生的是一個隱性基因,并將該隱性基因傳給子代,而子代為雜合子,則隱性性狀不會表現(xiàn)出來.
③根據(jù)密碼子的簡并性,有可能翻譯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狀表現(xiàn)是遺傳基因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某些環(huán)境條件下,改變了的基因可能并不會在性狀上表現(xiàn)出來等,B錯誤;
C.21三體綜合征是人類的21號染色體多一條,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C錯誤;
D.基因突變形成等位基因,染色體上基因的數(shù)量不變,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二者的概念、原因、特征及意義,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河北衡水冀州中學高三下仿真考試(二)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某單基因遺傳病的家系圖。由第I代至第III代的生育過程中沒有發(fā)生基因突變。如果III1患有該遺傳病的概率是1/8,下列哪一條件不合理

A.該病致病基因為核基因

B.I1為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C.Ⅱ3為正常男子

D.Ⅱ3將X染色體傳給III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呂梁學院附屬高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探究的問題:所選定的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某種植物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多少

B.實驗中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插條的方法可選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在正式實驗前先做一個預實驗,目的是為正式實驗摸索條件

D.實驗中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條的時間長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為動物的某組織,其中1為毛細血管壁、2為紅細胞、3為血漿、4為細胞內液、5為組織液,據(jù)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3和5的成分沒有區(qū)別
B.葡萄糖由3經1和5到達4的過程,依靠自由擴散來完成
C.圖中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部位是5
D.2中的氧氣到達4需要經過4層膜,2處的氧氣濃度高于4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某校學生在校調查了人的拇指能否向背側彎曲,如圖所示的遺傳情況,他們以年級為單位,對各班級的統(tǒng)計進行匯總整理見表:
親代
子代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
雙親均為拇指能向背側彎曲雙親有一個為拇指能向背側彎曲雙親均為拇指不能向背側彎曲
拇指能向背側彎曲4804800
拇指不能向背側彎曲288448532
請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jù)表中第一組婚配情況調查,就能判斷屬于顯性性狀的是拇指能向背側彎曲.
(2)設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為A,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為a,請寫出在實際調查中,上述各組雙親中可能有的婚配組合的基因型:第一組Aa×Aa;第二組Aa×aa;第三組aa×aa.
(3)某同學是第一組中288人中的一個,他姐姐拇指情況與他不同,若他姐姐與拇指不能向背側彎曲的一男子婚配后,生育一拇指不能向背側彎曲的男孩的概率是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將3H標記的脫氧核糖核苷酸引入某類綠色植物根尖細胞內,然后設法獲得各種結構,其中最可能測到含3H的一組結構是( �。�
A.細胞核、核仁和中心體B.細胞核、核糖體和線粒體
C.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D.細胞核、線粒體和染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關于ATP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剛開始劇烈運動時,肌細胞中ATP和ADP的含量基本不變
B.植物細胞產生的ATP,可用于一切生命活動
C.三磷酸腺苷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其結構簡式為ATP
D.藍藻細胞內產生ATP的場所有細胞質基質、線粒體以及葉綠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分析回答下列實驗的相關問題:
(1)在做“驗證酵母菌能否進行無氧呼吸”實驗時,某同學利用圖示實驗裝置進行如下操作:配制5%的葡萄糖溶液20mL注入廣口瓶A中,經煮沸冷卻后,向瓶中再加入適量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最后以油脂層封住瓶中液面,連接廣口瓶A與裝有BTB溶液的廣口瓶B,將其置于適宜條件下,觀察BTB溶液顏色及培養(yǎng)液的溫度變化(注:BTB溶液在CO2濃度為0.03%時呈紅色,當CO2濃度大于0.03%時呈黃色、小于0.03%時呈紫色).

①實驗中將葡萄糖溶液進行煮沸的目的是去除溶液中的空氣和殺滅溶液中的微生物.
②為了排除環(huán)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還應該設計對照實驗,對照實驗與上述實驗的主要區(qū)別是以加熱殺死的等量酵母菌代替活酵母菌或廣口瓶中不加酵母菌.對照組溫度計讀數(shù)應比實驗組溫度計讀數(shù)低.
③經過一段時間后,對照實驗中的BTB溶液仍然保持紅色,實驗組中的BTB溶液顏色變化為紅色轉為黃色,為了進一步確認酵母菌進行了無氧呼吸,還須檢測培養(yǎng)液中是否有酒精產生.
(2)在做“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對相關試劑的使用情況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加入CaCO3的目的主要防止葉綠素被破壞,其余操作均正常,他們所得的實驗結果依次為②④①③ (填序號).

 丁
 丙酮-+++
 水+---
 CaCO++-+
 Si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2.探究分析:
實驗一: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少許棉纖維,然后蓋上蓋玻片,先后用顯微鏡的低倍鏡和高倍鏡觀察,所看到的圖象如圖甲.
實驗二: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的組織切片,看到的圖象如圖乙.
實驗三:用顯微鏡觀察植物表皮,看到的圖象如圖丙.

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一所看到的圖象中的生物,有病毒嗎?為什么?沒有.因為病毒個體微小,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因為病毒無細胞結構,所以說生物的生命活動有的可以不需要細胞參與,你認為對嗎?請說明理由.
不對.因為病毒雖不具細胞結構,但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單獨存在時,不能繁殖,也沒有生命活動.
(2)通過實驗一與實驗二中的圖甲與圖乙的比較,你能得出什么結論?不同生物及同種生物體中不同部位細胞的形態(tài)和大小千差萬別.
(3)從圖甲、乙、丙中看到的細胞形態(tài)相同嗎?不同.這說明了細胞的形態(tài)具有多樣性.
(4)實驗三(即圖丙)看到的是葉表皮的保衛(wèi)細胞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同樣,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神經細胞伸出的突起有的達1米左右,以上這些事實說明細胞的形態(tài)與功能是統(tǒng)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