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某同學用洋蔥根尖細胞為實驗材料,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都能看到的結構是(  )
A、紡錘體、赤道板、同源染色體
B、赤道板、染色體、細胞膜
C、細胞壁、核膜、染色體、著絲點
D、細胞壁、染色體、紡錘體
考點: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專題:
分析: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
(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
(3)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
(4)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解答: 解:A、赤道板不是真實存在的結構,觀察不到,A錯誤;
B、細胞膜與細胞壁緊貼在一起,觀察不到;赤道板不是真實存在的結構,觀察不到,B錯誤;
C、核膜在前期就已經解體消失,此時觀察不到;著絲點是染色體上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C錯誤;
D、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中期,可觀察到染色體、細胞壁、紡錘體,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觀察細胞有絲分裂實驗,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能根據題干要求作出準確的判斷.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為了防止濫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區(qū)規(guī)定普通感冒不準使用抗生素.濫用抗生素會對人體內細菌造成耐藥性,如果被細菌感染,則往往由于體內細菌能夠抵抗各種抗生素而無藥可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抗生素的濫用導致細菌向“耐藥性”細菌方向變異
B、細菌中本來就存在耐藥性個體,長期使用導致“耐藥性”基因頻率下降
C、“耐藥性”基因頻率的改變使病菌發(fā)生了進化
D、因基因頻率改變了,新的病菌(物種)一定會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關于人體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時,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B、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受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C、血糖平衡調節(jié)只有激素調節(jié),沒有神經調節(jié)
D、體溫保持相對恒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維持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表示的是葉綠體色素分離的裝置,正確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有關受精作用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受精卵中全部遺傳物質的一半來自精子
B、受精時,精子的細胞核與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
C、合子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D、合子中的染色體數與本物種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實驗測得小麥、大豆、花生三種生物干種子中三大類有機物含量如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通過高倍顯微鏡可以看到花生切片中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的油脂顆粒
B、向小麥種子的研磨濾液中加入斐林試劑,就會呈磚紅色
C、用雙縮脲試劑檢驗大豆組織樣液中存在蛋白質加熱呈藍色
D、萌發(fā)時相同質量的三種種子需要的O2量基本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基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就是DNA的一個片段
B、構成生物的遺傳物質的堿基組成有A、T、C、G、U5種
C、細胞核與細胞質中都存在基因,且它們都在染色體上
D、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過程中,基因的遺傳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圖1表示基因型為AaBb某動物(兩對基因獨立遺傳)小腸上皮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圖2表示該動物體內某器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部分細胞分裂圖象.請據圖回答:

(1)圖1細胞可執(zhí)行多種功能,從膜的成分分析,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取決于
 
種類.
(2)膜蛋白A要消耗主要由圖1中
 
(場所)產生的ATP,以
 
方式吸收鈉離子等.
(3)細胞膜表面還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說明膜蛋白還具有
 
功能.
(4)由圖2推測,該小腸上皮細胞取自
 
性動物,細胞③正常分裂結束后能產生
 
種基因型的細胞.
(5)通常情況下,該動物的基因A和基因a的分離發(fā)生在圖2中
 
(填序號)細胞.若圖示的動物患有由線粒體DNA缺陷引起的疾病,當它與基因型為Aabb個體交配后,后代正常的概率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在19世紀中期以前,體色幾乎都是淺色的,在20 世紀中期,由于環(huán)境污染,黑色樺尺蠖卻成了常見類型.雜交實驗表明,樺尺蠖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D和d控制,黑色(D)對(d)是顯性.在19世紀以前,樺尺蠖種群中D基因頻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紀則上升到了95%,運用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對發(fā)生這種變化的正確解釋是:
(1)在19 世紀時,環(huán)境未被煤煙熏黑,適應環(huán)境的
 
色個體得以生存繁衍,故種群中
 
基因頻率在這時較高.
(2)在20世紀中期,工廠排出的黑煙使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更適于
 
色個體生存繁衍,故
 
基因頻率不斷增高.
(3)這一事實說明,生物的變異是
 
的,
 
可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導致生物進化朝著
 
方向進行.
(4)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雖然種群中淺色個體不斷減少,黑色突變個體類型迅速發(fā)展,整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并沒有新的物種形成,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