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目前世界上正研究的一種新型發(fā)電機叫磁流體發(fā)電機,如圖表示它的發(fā)電原理:將一束等離子體(即高溫下電離的氣體,含有大量帶正電和帶負電的微粒,而從整體來說呈中性)沿圖中所示方向噴射入磁場,磁場中有兩塊平行的水平金屬板AB,這時金屬板上就聚集了電荷.在磁極配置如圖所示的情況下,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

A. A板帶正電 B. 有電流從b經電阻流向a

C. 金屬板A、B間的電場方向向下 D. 等離子體在A、B間運動時,磁場力對等離子體做正功

【答案】B

【解析】

根據左手定則知,正電荷向下偏,負電荷向上偏,則A板帶負電,B板帶正電,所以電流的流向為b流向a,金屬板間的電場方向向上,故B正確AC錯誤;由于洛倫茲力和速度方向垂直,故不做功,D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情況中的運動物體,一定不能被看成質點的是(

A. 研究飛往火星宇宙飛船的最佳運行軌道

B. 研究鉛球被擲出后的飛行軌跡

C. 研究一列火車通過電線桿的時間

D. 研究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E=103Vm的水平向左勻強電場中,有一光滑半圓形絕緣軌道豎直放置,軌道與一水平絕緣軌道MN連接,半圓軌道所在平面與電場線平行,其半徑R=40 cm,一帶正電荷q=10-4 c的小滑塊質量為m=40 g,與水平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取g=10ms2,求

(1)要小滑塊能運動到圓軌道的最高點L,小滑塊應在水平軌道上離N點多遠處釋放?

(2)這樣釋放的小滑塊通過P點時對軌道的壓力是多大?(P為半圓軌道中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直線MN是勻強電場中的一條電場線(方向未畫出)。虛線是一帶電的粒子只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由a運動到b的運動軌跡,軌跡為一拋物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電場線MN的方向一定是由N指向M

B. 帶電粒子由a運動到b的過程中動能不一定增加

C. 帶電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一定大于在b點的電勢能

D. 帶電粒子在a點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在b點的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一半球形的坑,其中坑邊緣兩點M、N剛好與圓心等高,F甲、乙兩位同學分別站在M、N兩點同時將兩個小球以v1、v2的速度沿如圖所示的方向拋出,發(fā)現兩球剛好落在坑中同一點Q,已知∠MOQ=60°,忽略空氣的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B. 同時增大v1、v2,則兩球落在坑中時,落地點位于Q點的右側

C. 兩球的初速度無論怎樣變化,只要落在坑中的同一點,v1+v2就為常數

D. 若僅增大v1,則兩球可在落在坑中前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f(x)dx=6,則6f(x)dx等于(  )
A.6
B.6(b-a)
C.36
D.不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塊A、B保持靜止。若木塊AB接觸面是水平的,且F≠0。則關于木塊B的受力個數可能是

A. 3 B. 4 C. 5 D. 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相距為L的兩條足夠長的平行金屬導軌,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導軌上固定有質量為m,電阻為R的兩根相同的導體棒,導體棒MN上方軌道粗糙,下方光滑,整個空間存在垂直于導軌平面向下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將兩根導體棒同時釋放后,觀察到導體棒MN下滑而EF保持靜止,當MN下滑速度最大時,EF與軌道間的摩擦力剛好到達最大靜摩擦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導體棒MN的最大速度為

B.導體棒EF與軌道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mgsin θ

C.導體棒MN受到的最大安培力為mgsin θ

D.導體棒MN所受重力的最大功率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根足夠長的光滑金屬導軌MNPQ間距為l=0.5 m,其電阻不計,兩導軌及其構成的平面均與水平面成30°角.完全相同的兩金屬棒abcd分別垂直導軌放置,每棒兩端都與導軌始終有良好接觸,已知兩棒的質量均為0.02 kg,電阻均為R=0.1 Ω,整個裝置處在垂直于導軌平面向上的勻強磁場中,磁感應強度為B=0.2 T,棒ab在平行于導軌向上的力F作用下,沿導軌向上勻速運動,而棒cd恰好能保持靜止.取g=10 m/s2,問:

(1)通過cd棒的電流I是多少,方向如何?

(2)棒ab受到的力F多大?

(3)棒cd每產生Q=0.1 J的熱量,力F做的功W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