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足夠大的光滑水平面上一小球處于靜止狀態(tài).某時刻開始受到一個向南的1N水平外力作用,經1s鐘該力變?yōu)橄虮倍笮〔蛔,再過1s又變?yōu)橄蚰隙笮〔蛔儯绱送鶑妥兓,?00s鐘后撤去外力,該小球的運動情況是( 。
A.先向南運動,后向北運動,如此往復,最后停在原處
B.先向北運動,后向南運動,如此往復,最后停在原處
C.始終向南運動
D.始終向北運動
由題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知:0-1s內,物體向南做勻加速直線運動;1-2s內,物體受力反向,加速度反向,而物體具有向南的速度,故物體向南做勻減速運動,由于加速減速運動過程中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2s末速度減為0;2-3s內,物體受向南的力作用繼續(xù)向南做勻加速運動;同理3-4s內,物體向南做勻減速運動,物體4s末速度為0,依此類推知,物體將一直向南運動,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A為一放在豎直輕彈簧上的小球,在豎直向下的恒力F的作用下,在彈簧彈性限度內,彈簧由原長壓縮到B點.現(xiàn)突然撤去力F,小球將向上彈起直至速度為零,則小球在上升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   )
A.小球、彈簧和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包括彈性勢能在內的)機械能守恒
B.小球速度減為零時,還未脫離彈簧
C.小球機械能逐漸增加
D.小球動能先增加后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物體A質量mA=10kg,A的初速度V0=12m/s,方向沿斜面向下,已知斜面足夠長,B離地面足夠高,A、B均可看成質點,繩子的質量不計且始終繃緊,g=10m/s2,sin37°=0.6,cos37°=0.8(要求一定要作出受力分析圖)
(1)若A與斜面間無摩擦,A、B均作勻速直線運動,求物體B的質量mB?
(2)若物體A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將B換成質量為mB′=20kg的物體,求物體A開始運動時的加速度大?物體A在5s內通過的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木盒中固定一質量為m的砝碼,木盒和砝碼在水平桌面上一起以一定
的初速度滑行一段距離后停止.今拿走砝碼,而持續(xù)施加一個豎直向下的恒力F
(F=mg,g為重力加速度),其他條件不變,則兩種情況下(  )
A.木盒的加速度相同
B.木盒滑行的距離相同
C.木盒滑行的時間相同
D.木盒滑行時對桌面的壓力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質量為m=3kg的木塊放在傾角為θ=30°的足夠長斜面上,木塊可以沿斜面勻速下滑.若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于木塊上,使其由靜止開始沿斜面向上加速運動,經過t=2s時間物體沿斜面上升4m的距離,求力F的大小?(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端系著一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彈簧,彈簧的下端連有一質量為m的小球.球被一垂直于斜面的擋板A擋住,此時彈簧沒有形變.若手持擋板A以加速度a(a<<gsinθ)沿斜面向下做勻加速運動.
求:(1)從擋板開始運動到球與擋板分離所經歷的時間t
(2)從擋板開始運動到小球的速度達到最大,球所經過的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一質量為m=4kg的木板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質量為m0=2kg的小物塊(可視為質點),從木板左端以v0=6m/s的水平速度開始沿木板滑動,如圖所示,由于摩擦的緣故,小物塊恰好不能從木板的右端滑下,已知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4,g取10m/s2.求:
(1)小物塊在木板上滑動時,小物塊的加速度大小和木板的加速度大;
(2)木板的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某同學用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牛頓感頓第二定律

①通過實驗得到如圖乙所示的a-F圖象,該圖象不過坐標原點,其原因是______,圖中F羨示的是______
②某同學得到如圖丙所示的紙帶.已知打點計時器所接電源的頻率為50Hzo則小車的加速度a=______m/s2,(圖丙中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mm,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一質量m=1.0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用F=6.0N的水平力推該物體,使其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物體移動9m時,速度達到6m/s.取g=10m/s2
(1)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
(2)當物體達到6m/s的速度時,若突然撤去水平力F,求此后物體滑行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