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在變力F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做直線運動,物體質量m=10kg,F(xiàn)隨坐標x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若物體在坐標原點處由靜止出發(fā),不計一切摩擦。借鑒教科書中學習直線運動時由v-t圖象求位移的方法,結合其他所學知識,根據(jù)圖示的F-x圖象,可求出物體運動到x=16 m處時,速度大小為(  )

A.3 m/s
B.4 m/s
C.2m/s
D.m/s

C

解析試題分析:在0-4m位移內(nèi)F恒定,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1m/s2
根據(jù)得:由圖可知,在4-8m內(nèi)和12-16m內(nèi)這兩段過程中,力F與橫軸圍成的面積相等,但一個在橫軸上方,一個在橫軸下方,說明力F對物體一正一負,大小相等,總功之和為0;對物體在4-16m內(nèi)運動過程運用動能定理得,物體運動到x=16 m處時的動能與物體運動到x=4m處時的動能相等,速度也相等,所以物體運動到x=16 m處時,速度大小為,所以選C
考點: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變力做功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甲所示,A、B兩長方體疊放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體從靜止開始受到一個水平變力的作用,該力與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運動過程中A、B始終保持相對靜止。則在0~2時間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時刻,A、B間的靜摩擦力最大,加速度最小
B.時刻,A、B的速度最大
C.0時刻和2時刻,A、B間的靜摩擦力最大
D.2時刻,A、B離出發(fā)點最遠,速度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小車上固定著一硬桿,桿的端點固定著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當小車水平向右加速且加速度逐漸增大時,桿對小球的作用力的變化(用F1至F4表示變化)可能是下圖中的(OO′沿桿方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光滑平面上有一靜止小車,小車上靜止地放置著一小物塊,物塊和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3,用水平恒力F拉動小車,下列關于物塊的加速度a1和小車的加速度a2,當水平恒力F取不同值時,a1與a2的值可能為(當?shù)刂亓铀俣萭取10m/s2)  (  )

A.a(chǎn)1=2m/s2, a2=3m/s2
B.a(chǎn)1=3m/s2, a2=2 m/s2
C.a(chǎn)1=5m/s2, a2=3m/s2
D.a(chǎn)1=3m/s2, a2=5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空間存在豎直向上的勻強電場,質量為m的帶正電的微粒水平射入電場中,微粒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nèi)(   )

A.重力做的功相等
B.電場力做的功相等
C.電場力做的功大于重力做的功
D.電場力做的功小于重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有一些問題你可能不會求解,但是你仍可能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例如:如圖所示.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滑塊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質量為m的滑塊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則B相對地面的加速度a可能正確的是(    )(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雨滴在空中運動時所受空氣阻力f=kr2v2,其中k為比例系數(shù),r為雨滴半徑,v為其運動速率。t=0時,雨滴由靜止開始下落,加速度用a表示。落地前雨滴已做勻速運動,速率為v0。下列圖像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2012年7月26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借助于智利的“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了一組雙星系統(tǒng),它們繞兩者連接線上的某點做勻速圓周運動,如圖所示,此雙星系統(tǒng)中體積較小成員能“吸食”另一顆體積較大星體表面物質,達到質量轉移的目的,假設在“吸食”過程中兩者球心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則在該過程中

A.它們做圓周運動的萬有引力保持不變
B.它們做圓周運動的角速度不斷變大
C.體積較大星體圓周運動軌跡半徑變大,線速度也變大
D.體積較大星體圓周運動軌跡半徑變大,線速度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個內(nèi)壁光滑的圓錐形筒的軸線垂直于水平面,圓錐筒固定,有質量相同的小球A和B 沿著筒的內(nèi)壁在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如圖所示,A的運動半徑較大,則(   )

A.A球的角速度必小于B球的角速度
B.A球的線速度必大于B球的線速度
C.A球的運動周期必大于B球的運動周期
D.A球對筒壁的壓力必大于B球對筒壁的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