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如圖所示,輕彈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個小球從彈簧正上方某一高度處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則小球從接觸彈簧到下降到最低點的過程中
A.小球剛接觸彈簧瞬間速度最大
B.小球的加速度方向都是豎直向上
C.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D.小球的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
CD

試題分析:小球從剛接觸彈簧到彈簧的彈力等于重力的位置,小球的重力大于彈力,小球加速度方向向下,小球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從此位置到最低點,小球的重力小于彈力,小球的加速度向上,做加速度增大的減速運動,所以整個過程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小球的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選項CD正確。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物塊靜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從某時刻開始,物塊受到一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設(shè)物塊與桌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以表示物塊的加速度大小,F(xiàn)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確描述F與之間關(guān)系的圖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輛運送沙子的自卸卡車裝滿沙子,沙粒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沙子與車廂底部材料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車廂的傾角用θ表示(已知μ2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要順利地卸干凈全部沙子,應(yīng)滿足tanθ>μ2
B.要順利地卸干凈全部沙子,應(yīng)滿足sinθ>μ2
C.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應(yīng)滿足μ2>tanθ>μ1
D.只卸去部分沙子,車上還留有一部分沙子,應(yīng)滿足μ21>ta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的足夠長的木板,其上疊放一質(zhì)量為的木塊。假定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F(xiàn)給木塊施加一隨時間t增大的水平力,木板和木塊加速度的大小分別為。下列反映變化的圖線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飛行員的質(zhì)量為m=60kg,重力加速度為g=10m/s2,他駕駛飛機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翻筋斗的圓周運動,當(dāng)飛機飛到最高點時速度為,飛行員對機座的壓力恰好為零,則軌道半徑R=      m,若飛機飛到最低點時速度為,飛行員對機座的壓力N=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有一個固定豎直放置的圓形軌道,半徑為R,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如圖所示,右半部分AEB是光滑的,左半部分BFA是粗糙的,F(xiàn)在最低點A給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一個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使小球沿軌道恰好能過最高點B,且又能沿BFA回到A點,回到A點時對軌道的壓力為4mg。不計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球的初速度v0大小;
(2)小球沿BFA回到A點時的速度大小;
(3)小球由B經(jīng)F回到A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輛汽車以V0=15m/s的速率通過一座拱橋的橋頂時,汽車對橋面的壓力等于車重的一半。取g =10m/s2,求:

(1)這座拱橋的半徑R;
(2)若要使汽車過橋頂時對橋面恰無壓力,則汽車過橋頂時的速度V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是滑梯簡化圖,一小孩從滑梯上A點開始無初速度下滑,在AB段勻加速下滑,在BC段勻減速下滑,滑到C點恰好靜止,整個過程中滑梯保持靜止?fàn)顟B(tài)。假設(shè)小孩在AB段和BC段滑動時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μ1和μ2,AB與BC長度相等,則
A.整個過程中地面對滑梯始終無摩擦力作用
B.動摩擦因數(shù)μ1+μ2=2tanθ
C.小孩從滑梯上A點滑到C點先超重后失重
D.整個過程中地面對滑梯的支持力始終等于小孩和滑梯的總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兩個帶電粒子以同一速度、同一位置進入勻強磁場,在磁場中它們的運動軌跡如圖8-2-20所示.粒子a的運動軌跡半徑為r1,粒子b的運動軌跡半徑為r2,且r2=2r1,q1、q2分別是粒子a、b所帶的電荷量,則
A.a(chǎn)帶負(fù)電、b帶正電,比荷之比為=2∶1
B.a(chǎn)帶負(fù)電、b帶正電,比荷之比為=1∶2
C.a(chǎn)帶正電、b帶負(fù)電,比荷之比為=2∶1
D.a(chǎn)帶正電、b帶負(fù)電,比荷之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