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圖所示,某點O處固定點電荷+Q,另一帶電-q的粒子以O(shè)為焦點沿橢圓軌道運動,運動過程中經(jīng)過最遠點b和最近點a,下述說法錯誤的是( 。
A.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
B.粒子在a點的加速度大于在b點的加速度
C.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比b點電勢能小
D.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比b點電勢能大

分析 離點電荷+Q越近電場強度越大.由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加速度的大。W釉趶腷到a的過程中,電場力做正功,動能增大,電勢能減。Y(jié)合這些知識分析.

解答 解:A、離點電荷+Q越近電場線越密,電場強度越大.則知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故A正確.
B、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qE=ma,則知a點的電場強度大,粒子的加速度大,故B正確.
CD、粒子在從b到a的過程中,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小,則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比b點電勢能小,故C正確,D錯誤.
本題選錯誤的,故選:D

點評 本題關(guān)鍵要根據(jù)電場力做功情況,分析粒子的電勢能與動能的變化情況.對于電勢能的大小,也可以根據(jù)電勢高低判斷.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球用細繩掛在質(zhì)量為M的木塊下,木塊套在水平桿上,木塊與桿間的動摩擦因式為μ,水平拉力F為多大時才能拉著球和木塊一起做勻速運動,這時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α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一根長為L,橫截面積為S的金屬棒,其材料的電阻率為ρ1,密度為ρ2,摩爾質(zhì)量為M,電子的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e,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為NA.在棒兩端加上恒定的電壓時,棒內(nèi)產(chǎn)生電流,自由電子定向運動的平均速率為v,則金屬棒內(nèi)的電場強度大小為( 。
A.$\frac{{{ρ_1}{ρ_2}ev{N_A}}}{m}$B.$\frac{{{ρ_1}{ρ_2}ev{N_A}}}{M}$C.ρ1ρ2evmNAD.ρ1ρ2evM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所示,R1、R2和R3都是100Ω的電阻,A、B之間的總電阻是( 。
A.200ΩB.33.3ΩC.66.7ΩD.15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7.一個T形電路如圖所示,電路中的電阻R1=30Ω,R2=R3=20Ω.另有一測試電源,所提供電壓恒為10V.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若將cd端短路,ab之間的等效電阻是40Ω
B.若將ab端短路,cd之間的等效電阻是50Ω
C.當(dāng)ab兩端接上測試電源時,cd兩端的電壓為4 V
D.當(dāng)cd兩端接通測試電源時,ab兩端的電壓為 5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某電場的電場線分布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c點場強大于b點場強
B.a點電勢高于d點電勢
C.若將一試探電荷+q由a點釋放,它將沿電場線運動到b點
D.將試探電荷-q由c移至b的過程中,電勢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所示,是一對彼此絕緣相距d=10cm的平行金屬帶電極板MN,N板接地,M板帶電量為Q=-1.2×10-5C.在距N極板4cm處的A點有一帶電量為q=8×10-6C的帶電液滴,其質(zhì)量m=8×10-4kg,恰好處于靜止?fàn)顟B(tài).(g=10m/s2)求:
(1)兩板間的電場強度E
(2)MN間電勢差UMN
(3)液滴在A點的電勢能E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所示,電場中的一簇電場線關(guān)于y軸對稱分布,O點是坐標(biāo)原點,M、N、P、Q是以O(shè)為圓心的一個圓周上的四個點,其中M、N在y軸上,Q點在x軸上,(  )
A.M點電勢比P點電勢高
B.OM間的電勢差等于NO間的電勢差
C.將一負電荷從P點移到M點,電勢能增大
D.正電荷在O點和Q點的電勢能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學(xué)過運動和力的知識后,王同學(xué)和李同學(xué)討論雨滴下落的規(guī)律,他們查閱資料了解到:較大的雨滴是從大約1000m左右的高空開始下落的(假設(shè)雨滴是直線下落且下落過程中質(zhì)量不變),到達地面的速度大約是4m/s.王同學(xué)認為雨滴的下落應(yīng)該是自由落體運動,李同學(xué)認為雨滴可能是先做變加速運動,再做勻速運動.你認為哪位同學(xué)說的比較合理?說出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