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 )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 C.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試題詳情
11.在一條南北方向的步行街同側(cè)有8塊廣告牌,牌的底色可選用紅、藍兩種顏色,若只要求相鄰兩塊牌的底色不都為紅色,則不同的配色方案數(shù)共有 ( ) A.55 B.56 C.46
D.45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A.4
B.2 C.
D.
試題詳情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3.用系統(tǒng)抽樣法要從160名學生中抽取容量為20的樣本,將160名學生從1――160編號。按編號順序平均分成20組(1―8號,9―16號,……153―160號),若第16組應(yīng)抽出的號碼為126,則第一組中用抽簽方法確定的號碼是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16.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1,E為A1B1的中點,則下列五個命題:
試題詳情
①點E到平面ABC1D1的距離為 ②直線BC與平面ABC1D1所成的角等于45°;
試題詳情
③空間四邊形ABCD1在正方體六個面內(nèi)形成六個射影,其面積的最小值是
試題詳情
④二面角A-BD1-C的大小為. 其中真命題是 .(寫出所有真命題的序號)
試題詳情
三、解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70分.解答應(yīng)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
試題詳情
已知向量,且與向量所成角為,其中A、B、C是△ABC的內(nèi)角。 (1)求角B的大;
試題詳情
(2)若=1,AC=2,求△ABC的面積。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袋子A中裝有若干個均勻的紅球和白球,從A中摸出一個紅球的概率是,從A中有放回地摸球,每次摸出一個,有3次摸到紅球即停止. (1)求恰好摸5次停止的概率;
試題詳情
(2)記5次之內(nèi)(含5次)摸到紅球的次數(shù)為ξ,求隨機變量ξ的分布列及數(shù)學期望E.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如圖,在直角梯形P1DCB中,P1D∥CB,CD⊥P1D,P1D=6,BC=3,DC=,A是P1D的中點,E是線段AB的中點,沿AB把平面P1AB折起到平面PAB的位置,使二面角P-CD-B成45°角. (1)求證:PA⊥平面ABCD; (2)求平面PEC和平面PAD所成的銳二面角的大。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設(shè)函數(shù)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2)關(guān)于的方程上恰有兩個相異實根,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已知橢圓的左焦點為F,O為坐標原點。過點F的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
試題詳情
(1)若直線的傾斜角,求;
(2)求弦AB的中點M的軌跡;
試題詳情
(3)設(shè)過點F且不與坐標軸垂直的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與 軸交于點G,求點G橫坐標的取值范圍.
試題詳情
試題詳情
已知對
試題詳情
于任意的
試題詳情
(1)求函數(shù)的解析式;
試題詳情
(2)求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試題詳情
(3)若
試題詳情
一、選擇題: BBDBA
BBBCB AC 二、填空題: 13.6
14. 15.1 16. ②③ 三.解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70分.解答應(yīng)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 17.
解:(1)∵ , 且與向量所成角為 ∴ , ∴ ,
又,∴ ,即。 (2)由(1)可得: ∴ ∵ , ∴ , ∴ , ∴ 當=1時,A= ∴AB=2,
則
18.解:(1)P=
(2)隨機變量的取值為0, 1, 2, 3. 由n次獨立重復試驗概率公式得 隨機變量的分布列是
0 1 2 3
的數(shù)學期望是 19.證明(Ⅰ)
AB∥DC,DC平面PAD. DCPD
DCAD, PDA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故PDA=45° PA=AD=3, APD=45°. PAAD. 又PAAB ,PA平面ABCD. (Ⅱ)證法一:延長DA,CE交于點N,連結(jié)PN, 由折疊知又. , 又由(1)知, 為二面角的平面角.………9分 在直角三角形中, ,. 即平面PEC和平面PAD所成銳二面角為30°. 證法二:如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 則 , 設(shè)為平面的法向量,則 ,可設(shè),又平面的法向量, .
. 20.解:(I)依題意得 (II)依題意得,上恰有兩個相異實根, 令 故在[0,1]上是減函數(shù),在上是增函數(shù), 21.解:(1)直線方程為與聯(lián)立得 (2)設(shè)弦AB的中點M的坐標為依題意有 所以弦AB的中點M的軌跡是以為中心, 焦點在軸上,長軸長為1,短軸長為的橢圓。
(3)設(shè)直線AB的方程為 代入整理得 直線AB過橢圓的左焦點F,方程有兩個不等實根。 記中點 則 的垂直平分線NG的方程為 令得 點G橫坐標的取值范圍為 22.解:(I)把 (II), ① ② ①式減②式得,, 變形得, 又因為時上式也成立。 所以,數(shù)列為公比的等比數(shù)列, 所以 (III),
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