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學生的易錯點:
對電磁感應現象中的電動勢產生的本質的判斷及計算。
4、教材的疑點:
感生電場的實質及動生電動勢產生過程中洛倫茲力所起的作用。
3、教材的難點:
對感生電動勢與動生電動勢實質的理解。
2、教材的重點:
感生電動勢與動生電動勢的概念。
1、省教學要求:
由感生電場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稱為感生電動勢。由導體運動而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稱為動生電動勢。這是按照引起磁通量變化的原因不同來區(qū)分的。感生電動勢與動生電動勢的提出,涉及到電磁感應的本質問題,但教材對此要求不高。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變化的磁場可能產生電場,即便沒有電路,感生電場依然存在,這是對電磁感應現象認識上的一個飛躍。
6、 教學的資源
(1)教材中值得重視的題目
[例1]一平面線圈用細桿懸于P點,開始時細桿處于水平位置,釋放后讓它在如圖1所示的勻強磁場中運動。已知線圈平面始終與紙面垂直,當線圈第一次通過位置Ⅰ和位置Ⅱ時,順著磁場的方向看去,線圈中感應電流的方向分別為( )
位置Ⅰ 位置Ⅱ
A.逆時針方向 逆時針方向
B.逆時針方向 順時針方向
C.順時針方向 順時針方向
D.順時針方向 逆時針方向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楞次定律是來源于實驗中的探究。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因而知識與能力的獲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師進行強制性的灌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親身體驗出來的。探究式課堂教學實質上是將科學領域的探究引人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
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通過前幾節(jié)的實驗探究出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及感應電動勢大小的規(guī)律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進一步學習感應電動勢的方向應該有一定的興趣和熱情,且有一定的實驗基礎,因此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變單純的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小組的探究實驗,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啟發(fā)、引導學生按照新課標中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進行實驗探究。達到“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方法讓學生自主確定,實驗由學生自主設計,證據讓學生自己收集,規(guī)律讓學生自主發(fā)現,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最后問題由學生自主解決”。
第五節(jié) 感生電動勢與動生電動勢
5、 學生易錯點
(1)楞次定律中涉及的方向較多,還需要結合變化量來判斷感應電流方向。學生形成判斷思維有困難。
(2)學生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qū),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為阻礙原磁場。
4、 教材的疑點
(1)從教材前后的聯系來看 “楞次定律”其理論的抽象性和知識的復雜性比前面知識高了一個層次.前面學習的“電場”和“磁場”只局限于從“靜態(tài)場”方面考慮,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變化的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場”,“由靜到動”是一個大的飛躍,學生顯然要難理解得多.
(2) 從教材的內容來看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關系復雜,產生感應電流的原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兩者都處于同一個線圈中,且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磁場的變化,它們形成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在講授時,如果不明確指出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勢必造成學生思路混亂,影響學生對該定律的理解.
(3)從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來看 大多數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比較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判斷、分析、推理常常表現出一定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夠理解“楞次定律”,必須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物理觀念上要有所更新.
3、 教材的難點
首先,教學大綱對楞次定律的知識要求是 “B”級。其次,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沒有直接表述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2)學生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qū),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為阻礙原磁場。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楞次定律的應用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2、 教材的重點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決定?遵守什么規(guī)律?注重實驗的過程;應用中突出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思路;通過典型例題來分析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強化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步驟。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