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將潮濕的衣服放到太陽下曝曬,衣服會很快變干,水汽化獲得內(nèi)能的方式是熱傳遞;用雙手反復彎折鐵絲,發(fā)現(xiàn)鐵絲的彎折處變得很熱,鐵絲獲得內(nèi)能的方式是做功.

分析 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熱傳遞過程是能量的轉(zhuǎn)移過程,而做功過程是能量的轉(zhuǎn)化過程.

解答 解:將潮濕的衣服放到太陽下曝曬,衣服會很快變干,此過程中,能量發(fā)生了轉(zhuǎn)移,所以水汽化獲得內(nèi)能的方式是熱傳遞;
用雙手反復彎折鐵絲,人對鐵絲做功,最終發(fā)現(xiàn)鐵絲的彎折處變得很熱,所以鐵絲獲得內(nèi)能的方式是做功.
故答案為:熱傳遞;做功.

點評 此題是考查對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辨別,是中考熱點,理解其含義即可正確辨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1.如圖,在研究摩擦力的實驗中,將木塊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木塊(如圖甲所示),木塊的運動狀態(tài)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表所示(每次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相同,對桌面的壓力相同).
試驗次數(shù)木塊運動狀態(tài)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N
1靜止0.5
2靜止0.6
3加速0.8
4勻速0.7
5減速0
根據(jù)表中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0.7N;
(2)在第一次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為0.5N;
(3)在這五次試驗中,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應該有3次是相同的;
(4)在木塊上加放物塊B重做剛才的試驗(如圖乙所示),是為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若某次沿桌面勻速直線拉動木塊時,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1.5N,此時物塊B所受摩擦力大小為0N(不計空氣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生活中我們把刀口磨得鋒利是利用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要使雙腳站立的人對地面的壓強迅速增大一倍,只需抬起一只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所示是小剛同學為家鄉(xiāng)水庫堤壩設計的橫截面圖,其中最可行的設計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組成物質(zhì)的微觀粒子,最小的是( 。
A.原子B.夸克C.質(zhì)子D.原子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如圖所示,是用茶色玻璃、方格紙、棋子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示意圖.
(1)安裝茶色玻璃時,要與水平成面上的方格紙垂直放置,否則放到玻璃后面的棋子B,不會與棋子A的像重合.
(2)增大棋子A到平面鏡的距離,其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的大小會不變(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將光屏放到棋子A像的位置,光屏上不能(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像,表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甲、乙兩臺機器正常工作時,分別做功600焦和300焦,下列關于兩臺機器做功快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做功快B.乙做功快
C.甲和乙做功一樣快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8.如圖甲是王剛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

(1)王剛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相反,并通過調(diào)整鉤碼的數(shù)量來改變拉力的大。
(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轉(zhuǎn)過一個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選填“能”或“不能”)平衡.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兩個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直線(選填“物體”或“直線”)上,物體才能平衡.
(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所示情況下,王剛下一步的操作是把把小卡片一剪成兩半.
(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劉強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認為王剛的實驗優(yōu)于劉強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A
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     B.小書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才料
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zhuǎ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彈簧測力計是根據(jù)在一定范圍內(nèi),彈簧的伸長和所受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如圖所示,正在使用的彈簧測力計指針指在某一位置,這個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0~5N,分度值是0.2N,如圖所測物體的重力是2.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