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

(1)求證:AE⊥平面PCD;

(2)求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的大;

(3)求二面角A-PD-C的正弦值.

【答案】(1)見證明;(2)45°(3)

【解析】

(1)由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可得,結(jié)合,可得平面,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可得,從而可得結(jié)果;(2) 先證明平面,可得和平面所成的角,判斷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從而可得結(jié)果;(3)過點,垂足為,連接,由(1)知,平面,則在平面內(nèi)的射影是,則可證得,則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設(shè),可求得,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可得結(jié)果.

(1)因為PA⊥底面ABCD

CD平面ABCD,故CD⊥PA.

因為CD⊥AC,PA∩AC=A,

所以CD⊥平面PAC.

又AE平面PAC,所以AE⊥CD.

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因為E是PC的中點,所以AE⊥PC.

又PC∩CD=C,

所以AE⊥平面PCD.

(2)因為PA⊥底面ABCD,

AB平面ABCD,故PA⊥AB.

又AB⊥AD,PA∩AD=A,

所以AB⊥平面PAD,

故PB在平面PAD內(nèi)的射影為PA,從而∠APB為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

在Rt△PAB中,AB=PA,

故∠APB=45°.

所以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的大小為45°.

(3)過點EEMPD,垂足為M,連接AM,如圖所示.

由(1)知,AE⊥平面PCD,則AM在平面PCD內(nèi)的射影是EM,則可證得AMPD.

因此∠AME是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由已知可得∠CAD=30°.

設(shè)ACa

可得PAa,ADaPDa,AEa.

在Rt△ADP中,

因為AMPD

所以AM·PDPA·AD,

AMa.

在Rt△AEM中,

sin∠AME.

所以二面角APDC的正弦值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函數(shù),.

(1)若,求實數(shù)的取值范圍;

(2)設(shè)函數(shù)的極大值為,極小值為,求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數(shù)列滿足),).

(1)若,證明:是等比數(shù)列;

(2)若存在,使得,,成等差數(shù)列.

① 求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② 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橢圓,為左、右焦點,直線交橢圓于,兩點.

1)若垂直于軸時,求

2)當時,軸上方時,求,的坐標;

3)若直線軸于,直線軸于,是否存在直線,使,若存在,求出直線的方程;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直線,設(shè)圓的半徑為1, 圓心在.

1)若圓心也在直線上,過點作圓的切線,求切線方程;

2)若圓上存在點,使,求圓心的橫坐標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若函數(shù)在其圖象上存在不同的兩點,,其坐標滿足條件: 的最大值為0,則稱為“柯西函數(shù)”,則下列函數(shù):① :②:③:④.

其中為“柯西函數(shù)”的個數(shù)為( )

A. 1B. 2C. 3D.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多面體中,四邊形為矩形,,均為等邊三角形,,.

1)過作截面與線段交于點,使得平面,試確定點的位置,并予以證明;

2)在(1)的條件下,求直線與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在夏季降溫和冬季取暖時減少能源消耗,業(yè)主決定對房屋的屋頂和外墻噴涂某種新型隔熱材料,該材料有效使用年限為20年.已知房屋外表噴一層這種隔熱材料的費用為每毫米厚6萬元,且每年的能源消耗費用(萬元)與隔熱層厚度(毫米)滿足關(guān)系:.設(shè)為隔熱層建造費用與年的能源消耗費用之和.

(1)請解釋的實際意義,并求的表達式;

(2)當隔熱層噴涂厚度為多少毫米時,業(yè)主所付的總費用最少?并求此時與不建隔熱層相比較,業(yè)主可節(jié)省多少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函數(shù).

1)討論函數(shù)fx)的極值點的個數(shù);

2)若fx)有兩個極值點,,證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