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也是一門崇尚理性重視邏輯的科學,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牛頓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并第一個測出引力常數為GB、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對他導師第谷觀測的行星數據進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C、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磁體間的相互作用,本質上是同一種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現D、安培發(fā)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考點:物理學史
專題:常規(guī)題型
分析:根據物理學史和常識解答,記住著名物理學家的主要貢獻即可.
解答:解:A、牛頓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第一個測出引力常數為G,故A錯誤;
B、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對他導師第谷觀測的行星數據進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行星運動規(guī)律,故B錯誤;
C、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磁體間的相互作用,本質上是同一種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現,故C正確;
D、奧斯特發(fā)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物理學史,是常識性問題,對于物理學上重大發(fā)現、發(fā)明、著名理論要加強記憶,這也是考試內容之一.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直線運動的說法是對的是( 。
A、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恒定的B、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瞬時速度隨時間改變C、速度隨時間不斷增加的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D、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的直線運動,是勻減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一定是零?B、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可能是零?C、做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是零?D、做減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是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符合物理學史實的是( 。
A、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或靜止B、牛頓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原因,而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C、麥克斯韋發(fā)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即電流可以在其周圍產生磁場D、奧斯特發(fā)現導線通電時,導線附近的小磁針發(fā)生偏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哥白尼發(fā)現了行星運動三定律,并由此提出了日心說
B、
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精確測出了引力常量
C、
倫琴發(fā)現了X射線,并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照片
D、
愛因斯坦智能關系式E=mc2中的m是物體的靜質量,m與物體的速率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用點電荷來代替實際帶電體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B、牛頓在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中,首次采用以實驗檢驗猜想和假設的科學方法C、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并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D、哥白尼大膽反駁地心說,提出了日心說,并發(fā)現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學史實的是(  )
A、牛頓根據理想斜面實驗首先提出了慣性的概念,從而奠定了牛頓力學的基礎B、庫侖利用庫侖扭秤巧妙地實現了他對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規(guī)律的研究C、伽利略將斜面實驗的結論合理外推,證明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D、法拉第發(fā)現電流的磁效應現象,這和他堅信電和磁之間一定存在著聯系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關于物理學家所作的科學貢獻,下列敘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
A、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B、開普勒揭示了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并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C、安培發(fā)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并提出了分子電流假說D、法國物理學家?guī)靵隼门こ訉嶒灠l(fā)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庫侖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人類對物質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大膽猜想、勇于質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下列有關科學家及他們的貢獻描述中正確的是(  )
A、卡文迪許在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后,進行了“月-地檢驗”,將天體間的力和地球上物體的重力統(tǒng)一起來B、奧斯特由環(huán)形電流和條形磁鐵磁場的相似性,提出分子電流假說,解釋了磁現象的電本質C、開普勒潛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觀測數據,提出行星繞太陽做勻速圓周運動D、伽利略在對自由落體運動研究中,對斜面滾球研究,測出小球滾下的位移正比于時間的平方,并把結論外推到斜面傾角為90°的情況,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觀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