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螺旋形光滑軌道豎直放置, P 、 Q 為對應的軌道最高點,一個小球以一定速度沿軌道切線方向進入軌道,且能過軌道最高點 P ,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軌道對小球做正功,小球的線速度移 vp > vQ
B.軌道對小球不做功,小球的角速度 ωP< ωQ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 aP > aQ
D.軌道對小球的壓力 FP > FQ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足夠長平行光滑的金屬導軌MN、PQ相距為L,導軌平面與水平面夾角α=30°,導軌上端跨接一定值電阻R,導軌電阻不計.整個裝置處于方向豎直向上的勻強磁場中,長為L的金屬棒cd垂直于MN、PQ放置在導軌上,且與導軌保持電接觸良好,金屬棒的質量為m、電阻為r,重力加速度為g,現(xiàn)將金屬棒由靜止釋放,當金屬棒沿導軌下滑距離為s時,速度達到最大值vm.求:
(1)金屬棒開始運動時的加速度大。
(2)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
(3)金屬棒沿導軌下滑距離為s的過程中,電阻R上產(chǎn)生的電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顯微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經(jīng)目鏡成放大的實像
B.物體經(jīng)物鏡成放大的虛像
C.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放大鏡
D.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投影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氫原子的能級圖,已知可見光的光子的能量范圍為1.62~3.11 eV,鋅板的電子逸出功為3.34 eV,那么對氫原子在能級躍遷的過程中輻射或吸收光子的特征認識正確的是( )
A. 用氫原子從高能級向基態(tài)躍遷時發(fā)射的光照射鋅板,一定不能產(chǎn)生光電效應現(xiàn)象
B. 用能量為11.0 eV的自由電子轟擊,可使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躍遷到激發(fā)態(tài)
C. 處于n=2能級的氫原子能吸收任意頻率的紫外線
D. 處于n=3能級的氫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頻率的紫外線,并且使氫原子電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說法中最貼切的是( 。
A.物體經(jīng)顯微鏡和望遠鏡都成放大倒立的像
B.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目鏡亦可作物鏡使用因為它們都只是普通的并無規(guī)格的凸透鏡
C.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目鏡都相當于一個放大鏡工作
D.物體經(jīng)過顯微鏡和望遠鏡所成的像都比實際物體大了很多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四個質點做直線運動,它們的速度–時間圖象分別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四個質點在第1秒內(nèi)的加速度大小相同
B. 在第2秒末,質點(2)回到出發(fā)點
C. 在第2秒內(nèi),質點(1)(3)(4)做加速運動
D. 在第2秒末,質點(1)(2)離出發(fā)點位移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研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需要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兩根細繩,細繩的另一端都有繩套.實驗中需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勾住繩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其中正確的是
A. 兩根細繩必須等長
B. 橡皮條應與兩繩夾角的角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
C. 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注意使彈簧測力計與木板平面平行
D. 保證兩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電容器與電動勢為E的直流電源(內(nèi)阻不計)連接,下極板接地.一帶電油滴位于電容器中的P點恰好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將平行板電容器的下極板豎直向下移動一小段距離則( )
A.電容器的電容增大,帶電油滴將沿豎直方向向上運動
B.帶電油滴的電勢能將減小
C.P點的電勢將降低,兩極板間的電勢差不變
D.平行板之間的電場強度增大,平行板所帶電荷量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橫截面為正方形的玻璃磚ABDE處于真空中,其邊長為d,F(xiàn)有與ABDE在同一平面內(nèi)的單色細光束P經(jīng)AB邊中點O射入玻璃磚中。已知細光束與AB邊成θ=30°夾角,玻璃磚的折射率n=,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c。不考慮光的多次反射,求:
(i)該光束從玻璃磚射出時,相對入射光束P的偏向角(出射方向與入射方向間的夾角);
(ii)該光束在玻璃中的傳播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