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加速度和力的變化的關系,他們將寬度為d的擋光片固定在小車上,用不可伸長的細線將其通過一個定滑輪與砝碼盤相連,在水平桌面上相距為x的A、B兩點各安裝一個光電門,記錄小車通過A、B時的遮光時間,小車中可以放置砝碼.
(1)實驗主要步驟如下:
①如圖乙所示,用游標卡尺測量擋光片的寬度d=0.550cm.
②實驗中木板略微傾斜,這樣做目的是ACD
A.為了使釋放小車后,小車能勻加速下滑
B.為了增大小車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細線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對小車做的功
D.可使得小車在未施加拉力時能勻速下滑
③將小車停在C點,在砝碼盤中放上砝碼,小車在細線拉動下運動,記錄此時小車及小車中砝碼的質量之和為M,砝碼盤和盤中砝碼的總質量為m,小車通過A、B時的遮光時間分別為t1、t2,則小車通過A、B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量△EK=$\frac{1}{2}M[{(\fracp3xfhpm{t_2})^2}-{(\fracjcowrsf{t_1})^2}]$(用字母t1、t2、d、s表示).
④在小車中增減砝碼或在砝碼盤中增減砝碼,重復①的操作.
(2)若在本實驗中沒有平衡摩擦力,假設小車與水平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利用上面的實驗器材完成實驗,保證小車質量M不變,改變砝碼盤中砝碼的數(shù)量,即質量m改變(取繩子拉力近似為砝碼盤及盤中砝碼的總重力),測得多組m、t1、t2的數(shù)據(jù),并得到m與($\frac{1}{{t}_{2}}$)2-($\frac{1}{{t}_{1}}$)2的關系圖象(如圖丙).已知圖象在縱軸上的截距為b,直線PQ的斜率為k,則μ=$\frac{{b{d^2}}}{2gsk}$(用字母b、d、s、k、g表示).

分析 游標卡尺的讀數(shù)先讀出主尺的刻度數(shù),然后讀出游標尺的刻度.
為了使繩子拉力充當合力,即細線拉力做的功等于合力對小車做的功應先平衡摩擦力.
小車在鉤碼的作用下拖動紙帶在水平面上做加速運動,通過速度傳感器可算出A B兩點的速度大小,動能定理即可計算出動能的變化;
由動能定理求出圖象的函數(shù)表達式,然后根據(jù)圖示圖象求出滑動摩擦力,根據(jù)滑動摩擦力公式求出動摩擦因數(shù).

解答 解:(1)①游標卡尺的讀數(shù)先讀出主尺的刻度數(shù):5mm,游標尺的刻度第10個刻度與上邊的刻度對齊,
所以讀數(shù)為:0.05×10=0.50mm,總讀數(shù)為:5mm+0.50mm=5.50mm=0.550cm;
②木板略微傾斜的目的是平衡摩擦力,可使得小車在未施加拉力時能勻速下滑,即小車受到的拉力等于其合力,因此細線的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等于合力對小車做的功,而并不是為了增大小車下滑的加速度,故ACD正確,B錯誤;
故選:ACD;
③小車通過A時的速度:vA=$\fracq6kb8d2{{t}_{1}}$,小車通過B時的速度:vB=$\frac3b7t8ip{{t}_{2}}$;
則小車通過A、B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量△Ek=$\frac{1}{2}$MvB2-$\frac{1}{2}$MvA2=$\frac{1}{2}$M[($\frac2tk2hps{{t}_{2}}$)2-($\frac1ckr3ph{{t}_{1}}$)2];
(2)由動能定理得:(mg-f)s=$\frac{1}{2}$M[($\fraczxp7mow{{t}_{2}}$)2-($\frache7mwor{{t}_{1}}$)2];
則:m=$\frac{f}{g}$+$\frac{Mly9dskn^{2}}{2gs}$[($\frac{1}{{t}_{2}}$)2-($\frac{1}{{t}_{1}}$)2],
由圖示圖示可知:b=$\frac{f}{g}$,k=$\frac{Mdhwznzr^{2}}{2gs}$,
摩擦力:f=μMg,解得:μ=$\frac{{b{d^2}}}{2gsk}$.
故答案為:(1)①0.550;②ACD;③$\frac{1}{2}M[{(\fracs2s8fme{t_2})^2}-{(\fracw2qs3f2{t_1})^2}]$;
(2)$\frac{{b{d^2}}}{2gsk}$.

點評 這個實驗對于我們可能是一個新的實驗,但該實驗的原理都是我們學過的物理規(guī)律.
做任何實驗問題還是要從最基本的物理規(guī)律入手去解決.對于系統(tǒng)問題處理時我們要清楚系統(tǒng)內部各個物體能的變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如圖所示為甲、乙兩質點的v-t圖象.對于甲、乙兩質點的運 動,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質點甲向所選定的正方向運動,質點乙與甲的運動方向相反
B.質點甲、乙的速度相同
C.在相同的時間內,質點甲、乙的位移相同
D.不管質點甲、乙是否從同一地點開始運動,它們之間的距離一定越來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4.某同學利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實驗中,將一端帶滑輪的長木板放在水平實驗臺上,實驗小車通過輕細線跨過定滑輪與鉤碼相連,小車與紙帶相連,打點計時器所用交流電的頻率為f=50Hz,在保持實驗小車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放開鉤碼,小車加速運動,處理紙帶得到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改變鉤碼的個數(shù),重復實驗.

(1)實驗過程中打出的一條紙帶如圖2所示,在紙帶上便于測量的地方選取第一個計數(shù)點,在這個點上標明A,第六個點上標明B,第十一個點上標明C,第十六個點上標明D,第二十一個點上標明E,測量時發(fā)現(xiàn)B點已模糊不清,于是測得AC長度為12.30cm,CD的長度為6.60cm,DE的長度為6.90cm,則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0.3m/s2
(2)根據(jù)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以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為縱軸,鉤碼的質量m為橫軸,得到如圖3所示的a-m圖象,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①由圖象求出實驗小車的質量為1.0kg;
②平衡摩擦力時,長木板與水平實驗臺夾角的正切值約為0.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如圖所示,物體A、B、C質量分別為m、2m、4m,A與天花板間,B與C之間用輕彈簧連接,當系統(tǒng)平衡后,突然將A、B間繩燒斷,在繩斷的瞬間,A、B、C的加速度分別為(以向下的方向為正方向)(  )
A.g,g,gB.-5g,-2g,0C.-6g,3g,0D.-g,3g,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如圖甲所示,足夠長的木板B靜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小滑塊A,木板B受到隨時間變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時,用傳感器測出B的加速度a,得到如圖乙所示的a-F圖象,已知g取10m/s2,則( 。
A.滑塊A的質量為4kgB.木板B的質量為1kg
C.滑塊A與木板B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0.1D.當F=10N時木板B的加速度為4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如圖所示,物體A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的左邊固定有輕質彈簧,與A質量相等的物體B以速度v向A運動并與彈簧發(fā)生碰撞,A、B始終沿同一直線運動,則對于A、B組成的系統(tǒng)在以后的運動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速度相等時將同步運動B.速度相等時A、B加速度最大
C.彈簧壓縮最短時B的速度最小D.彈簧壓縮最短時A的速度并非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如圖所示,質量M=1kg的木板靜置于傾角為37°的足夠長的固定斜面上的某個位置,質量m=1kg的可視為質點的小物塊以初速度v0=5m/s從木板的下端沖上木板,同時在木板上端施加一個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14N,使木板從靜止開始運動,當小物塊與木板共速時,撤去該外力,最終小物塊從木板的下端滑出.已知小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5,木板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g=10m/s2,sin37°=0.6,cos37°=0.8.
(1)物塊和木板共速前,物塊和木板的加速度各為多少;
(2)木板的長度至少為多少?
(3)物塊在木板上運動的總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如圖所示,平行板電容器的兩個極板A、B分別接在電壓為60V的恒壓電源上,兩極板間距為3cm,電容器帶電荷量為6×10-8C,A極板接地.求:
(1)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
(2)平行板電容器兩板之間的電場強度;
(3)距B板2cm的M點處的電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3.某同學為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輕繩繞過定滑輪及輕滑輪將小車與彈簧測力計相連.實驗中改變懸掛的鉤碼個數(shù)乾地多次測量,記錄彈簧測力計的求數(shù)F,并利用紙帶計算出小車對應的加速度a.

(1)實驗中鉤碼的質量可以不需要遠小于小車質量,其原因是C.
A.小車所受的拉力與鉤碼的重力無頭
B.小車所受的拉力等于鉤碼重力的一半
C.小車所受的拉力可由彈簧測力計直接測出
(2)圖乙是實驗得到的某條紙帶的一分部.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由紙帶數(shù)據(jù)求出小車的加速度a=0.75m/s2
(3)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小車的加速度a與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的關系圖象,圖丙中最符合本實驗實際情況的是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