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173617  173625  173631  173635  173641  173643  173647  173653  173655  173661  173667  173671  173673  173677  173683  173685  173691  173695  173697  173701  173703  173707  173709  173711  173712  173713  173715  173716  173717  173719  173721  173725  173727  173731  173733  173737  173743  173745  173751  173755  173757  173761  173767  173773  173775  173781  173785  173787  173793  173797  173803  173811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zhì)量的木塊套在水平固定桿上,并用輕繩與質(zhì)量的小球相連,今用跟水平方向成60°角的力拉著小球并帶動木塊一起向右勻速運動,動中Mm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在運動過程中,求:

(1)輕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

(2)木塊M與水平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裝甲車在水平地面上以速度沿直線前進,車上機槍的槍管水平距地面高為。在車正前方豎直一塊高為兩米的長方形靶,其底邊與地面接觸。槍口與靶距離為L時,機槍手正對靶射出第一發(fā)子彈,子彈相對于槍口的初速度為。在子彈射出的同時,裝甲車開始勻減速運動,行進后停下。裝甲車停下時,機槍手以相同方式射出第二發(fā)子彈。(不計空氣阻力,子彈看成質(zhì)點,重力加速度

(1)求裝甲車勻減速運動時的加速度大;

(2)當(dāng)時,求第一發(fā)子彈的彈孔離地的高度,并計算靶上兩個彈孔之間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美國物理學(xué)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fā)現(xiàn)在散射的X射線中,除了與入射波長相同的成分,還有波長小于入射波長的成分,這個現(xiàn)象稱為康普頓效應(yīng)

B.1912年,德國物理學(xué)家勞厄提議利用晶體中排列規(guī)則的物質(zhì)微粒作為衍射光柵,來檢驗電子的波動性。實驗最終獲得成功,證實了電子是一種物質(zhì)波

C.加速電壓越大,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lǐng)越強

D.光的波動性是由光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為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1)在用打點計時器研究小車勻變速運動的實驗中,記錄的紙帶如圖乙所示,圖中兩計數(shù)點間有四個點未畫出。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則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________,打P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v=________。電網(wǎng)中交變電流的頻率一般為,但由于某種干擾變?yōu)?/span>(即打點周期比0.02s略。,而做實驗的同學(xué)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測量值與實際值相比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不變

(2)①平衡小車所受阻力的操作:取下________,把木板不帶滑輪的一端墊高;接通電火花計時器電源,輕推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如果打出的紙帶如圖乙所示,則應(yīng)________(選填減小增大)木板的傾角,反復(fù)調(diào)節(jié),直到紙帶上打出的點跡________為止。

②如圖丙所示為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條件下,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zhì)量的關(guān)系時所得的實驗圖像,橫坐標(biāo)m為小車上砝碼的質(zhì)量。設(shè)圖中直線的斜率為k,在縱軸上的截距為b,若牛頓第二定律成立,則小車受到的拉力為_______,小車的質(zhì)量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空間中存在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為E,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粒子在勻強電場中運動,A、B為其運動軌跡上的兩個點,已知該粒子在A點的速度大小為;在B點的速度大小為,方向水平;A、B連線長為L,連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不計粒子受到的重力,則(

A.粒子帶負電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真空室中電極K發(fā)出的電子(初速不計)經(jīng)電場加速后,由小孔P沿兩水平金屬板M、N的中心線射入板間,加速電壓為U0M、N板長為L,兩板相距.加在M、N兩板間電壓u隨時間t變化關(guān)系為uMN,如圖乙所示.把兩板間的電場看成勻強電場,忽略板外電場.在每個電子通過電場區(qū)域的極短時間內(nèi),電場可視作恒定.兩板右側(cè)放一記錄圓筒,筒左側(cè)邊緣與極板右端相距,筒繞其豎直軸勻速轉(zhuǎn)動,周期為T,筒的周長為s,筒上坐標(biāo)紙的高為,以t0時電子打到坐標(biāo)紙上的點作為xOy坐標(biāo)系的原點,豎直向上為y軸正方向.已知電子電荷量為e,質(zhì)量為m,重力忽略不計.

(1) 求穿過水平金屬板的電子在板間運動的時間t

(2) 通過計算,在示意圖丙中畫出電子打到坐標(biāo)紙上的點形成的圖線;

(3) 為使從N板右端下邊緣飛出的電子打不到圓筒坐標(biāo)紙上,在M、N右側(cè)和圓筒左側(cè)區(qū)域加一垂直于紙面的勻強磁場,磁感應(yīng)強度B應(yīng)滿足什么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孟同學(xué)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實驗

(1)本實驗需要用到帶細繩套的橡皮筋,上圖中最合適的是________

(2)某次用彈簧秤拉橡皮筋時彈簧秤的指針位置如上圖所示,彈簧秤示數(shù)為________N;

(3)下列有關(guān)該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

A.用兩把彈簧秤和用一把彈簧秤拉時應(yīng)將橡皮筋結(jié)點拉至 同一位置

B.兩分力的夾角越大越好

C.彈簧秤拉伸時應(yīng)保持和木板平行

D.本實驗應(yīng)作出力的示意圖來探究合力與分力的關(guā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三塊木塊a、b、c,質(zhì)量均為m,a、c之間用輕質(zhì)細繩連接,F(xiàn)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b上,三者開始一起做勻加速運動,運動過程中把一塊橡皮泥粘在某一木塊上面,系統(tǒng)仍加速運動,且始終沒有相對滑動。則在粘上橡皮泥并達到穩(wěn)定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粘在c木塊上面,繩的張力和a、b間摩擦力都增大

B.若粘在b木塊上面,繩的張力和ab間摩擦力一定都減小

C.若粘在a木塊上面,繩的張力減小,a、b間摩擦力不變

D.無論粘在哪塊木塊上面,系統(tǒng)的加速度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公路的十字路口,紅燈攔停了很多汽車,攔停的汽車排成筆直的一列,最前面的一輛汽車的前端剛好與路口停車線相齊,相鄰兩車的前端之間的距離均為l=10.0m,若汽車啟動時都以a=2.0m/s2的加速度作勻加速運動,加速到v=8.0m/s后做勻速運動通過路口。該路口亮綠燈時間t=60.0s,而且有按倒計時顯示的時間顯示燈。另外交通規(guī)則規(guī)定:原在綠燈時通行的汽車,紅燈亮起時,車頭已越過停車線的汽車允許通過。請解答下列問題:

1)若綠燈亮起瞬時,所有司機同時啟動汽車,問有多少輛汽車能通過路口?

2)第(1)問中,不能通過路口的第一輛汽車司機,在時間顯示燈剛亮出“3”時開始剎車做勻減速運動,結(jié)果車的前端與停車線相齊時剛好停下,求剎車后汽車加速度大小。

3)交通法同時規(guī)定,為防止交通堵塞,司機在停車等綠燈時也不能玩手機。現(xiàn)假設(shè)綠燈亮起時,由于反應(yīng)時間的存在第一個司機遲后t=0.5s啟動汽車,后面司機都比前一輛車遲后0.5s啟動汽車,但玩手機的司機會多遲后2.5s啟動汽車,若能通過路口的等候車輛司機中有3個在低頭玩手機,在該情況下,通過路口的車輛比無人玩手機通過路口的車輛少多少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O點固定一個正點電荷,同時在以O為圓心、為半徑的虛線圓內(nèi)有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未畫出),MSN是由細管制成的半徑為a的光滑絕緣圓軌道,其圓心位于O點。在M點以速度v0垂直MN向下射出一個質(zhì)量為m(不計重力)、電荷量為q的帶負電的粒子,粒子恰好做勻速圓周運動,從N點進入圓軌道(細管的內(nèi)徑略比粒子大)。粒子從N點進入時,虛線圓內(nèi)磁場的磁感應(yīng)強度按B=B0-βt(β>0)的規(guī)律開始變化,粒子從M點出來時磁感應(yīng)強度的大小恰好變?yōu)榱阒蟛辉僮兓,此時撤去圓軌道,粒子軌跡變?yōu)闄E圓且垂直穿過MN線上的P點,OP=7a,(以無窮遠處電勢為0,點電荷電場中某點的電勢,k為靜電力常量,Q為點電荷帶電量、帶符號代入,r為電場中某點到點電荷的距離)求:

(1)固定在O點的正電荷的電荷量;

(2)B0、β的數(shù)值;

(3)粒子從出發(fā)到達到P點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