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20.美國建筑師凱文•朔普費爾設計出了一種能漂浮在水中的城市(如圖所示),漂浮城市裝有動力裝置,可以移動.該漂浮城市三角形建筑的主體結構是中空的,強風能從中通過,可以確保當颶風來臨時,把颶風對建筑的破壞降至最低.該漂浮城市高達360m,占地270萬平方米,可容納多達4萬居民.酒店、商店只要是普通城市有的,這里都一應俱全.漂浮城市的表面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太陽能的功率為8.0×108W.(g取10N/kg)請回答下列問題:

(1)假若某班級有50位中學生從岸上進入漂浮城市參觀,每位中學生的平均質量為50kg.則漂浮城市受到的浮力增加了多少?漂浮城市排開水的體積增加了多少?
(2)若三角形建筑空洞的面積為2.0×104m2,某次颶風正好垂直于空洞的表面吹入,1s鐘流入空洞的空氣質量是1.92×106kg.該地的空氣密度是1.2kg/m3.則颶風的風速是多少m/s.
(3)若電池板吸收的太陽能只用來提供推動漂浮城市前進所需的能量,漂浮城市在平靜的水面上沿直線運動,運動過程中受到的阻力不變.從某一時刻開始,漂浮城市受到水平方向的牽引力F隨運動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下圖甲所示,漂浮城市的運動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①漂浮城市從第50s鐘到100s鐘內牽引力做的功為多少J.
②漂浮城市在勻速運動過程中,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為多少.

分析 (1)對于漂浮的物體,增加的浮力等于增加的重力;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出排開水的體積增加量.
(2)知道流入空洞的空氣質量和密度,求出空氣的體積,知道空洞的面積,求出空氣柱長度,知道空氣運動時間,求出風速.
(3)①根據甲圖判斷物體受到的牽引力,根據乙圖判斷物體速度和時間,根據s=vt求出路程,根據W=Fs求出牽引力做功.
②根據η=$\frac{W}{E}$=$\frac{Fs}{Pt}$=$\frac{Fvt}{Pt}$=$\frac{Fv}{P}$,即可求出效率.

解答 解:
(1)由物體的漂浮條件可知,增加的浮力等于增加的重力,
則增加的浮力:△F=△G=mg=50×50kg×10N/kg=2.5×104N;
由△Fg△V可得,排開水的體積增加量:
△V=$\frac{△{F}_{浮}}{{ρ}_{水}g}$=$\frac{2.5×1{0}^{4}N}{1×1{0}^{3}kg/{m}^{3}×10N/kg}$=2.5 m3;
(2)m=1.92×106kg,ρ=1.2kg/m3,
則1s鐘流入空洞空氣的體積:
V=$\frac{m}{ρ}$=$\frac{1.92×1{0}^{6}kg}{1.2kg/{m}^{3}}$=1.6×106m3,
空洞的橫截面積為S=2.0×104m2
則流入空洞空氣柱的長度:
L=$\frac{V}{S}$=$\frac{1.6×1{0}^{6}{m}^{3}}{2.0×1{0}^{4}{m}^{2}}$=80m,
颶風的風速為:
V=$\frac{L}{t}$=$\frac{80m}{1s}$=80m/s;
(3)①由甲圖得,漂浮城市在第50s鐘到100s鐘內牽引力是8×108N,
由乙圖知,漂浮城市勻速運動的速度是0.5m/s,則第50s鐘到100s鐘內漂浮城市運動距離:
s=vt=0.5m/s×(100s-50s)=25m,
漂浮城市牽引力做功:
W=Fs=8×108N×25m=2×1010J.
②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
η=$\frac{W}{E}$=$\frac{Fs}{Pt}$=$\frac{Fvt}{Pt}$=$\frac{Fv}{P}$=$\frac{8×1{0}^{8}N×0.5m/s}{8.0×1{0}^{8}W}$=50%.
答:(1)漂浮城市受到的浮力增加了25000N,漂浮城市排開水的體積增加了2.5 m3
(2)颶風的風速是80m/s.
(3)①從第50s鐘到100s鐘內牽引力做的功為2×1010J.
②漂浮城市在勻速運動過程中,太陽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為50%.

點評 (1)本題從甲圖獲得牽引力,從乙圖獲得速度計算路程,這是從圖象上獲取信息的一種能力.
(2)漂浮物體,根據增加的重力等于增加的浮力計算比較簡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疊放著甲、乙兩物體,甲物體用細線掛在左邊豎直墻上,現(xiàn)用15N的力F把乙物體從右端勻速拉出來,甲物體保持靜止,已知細線對甲物體的拉力為5N,則甲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方向為水平向右(選填“水平向右”或“水平向左”),乙物體所受地面的摩擦力為1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科學研究中常用圖象來表示兩個量(x,y)之間的關系,以使研究的問題變得直觀明了.下列兩個量之間的關系不符合如圖所示的是( 。
A.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水體積的關系
B.物質的密度與質量的關系
C.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路程與時間的關系
D.同一導體中通過的電流與該導體兩端電壓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8.某課外興趣小組用容積為2.5cm3的注射器、彈簧測力計、刻度尺各一只,設計了一個估測大氣壓強的小實驗,主要步驟如下: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然后用一個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B.如圖1所示,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動注射器筒.當注射器中的活塞剛開始移動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為7.5N;
C.用刻度尺測出全部刻度的長度,為4.00cm.
(1)實驗步驟A的目的是:排出注射器中的空氣;
(2)用測得和記錄的物理量可以計算出大氣壓強值p=1.2×105Pa,此測量值與標準大氣壓相比偏大(選填“偏大”或“偏小”);
(3)為了減小摩擦力產生的誤差,同學采取圖2的方法測量了大氣壓,將原注射器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底端,用橡皮帽封小孔,向燒杯中緩慢加水,當活塞剛開始向左滑動時,測得燒杯和水的總重為7.5N,然后向外緩慢抽水,當活塞剛開始向右滑動時,測得燒杯和水的總重為4.5N,輪軸間的摩擦和細線重不計,則注射器筒與活塞的摩擦力為1.5N,所測大氣壓為0.96×105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在一根點燃的蠟燭的底部插入一個鐵釘,便可使蠟燭豎直地漂浮在水面上,如圖所示.在蠟燭燃燒的過程中,在蠟燭熄滅之前,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蠟燭的重心可能保持不變B.蠟燭所受浮力可能不變
C.鐵釘所受浮力可能不變D.鐵釘底部所受壓力可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兩手指用力擠壓鉛筆的兩端使它保持靜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鉛筆靜止時,兩手指對鉛筆的壓力大小不同
B.左邊手指受到的壓力大于右邊手指受到的壓力
C.左邊手指受到的壓強小于右邊手指受到的壓強
D.實驗表明可以通過增大受力面積的方法增大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特高壓輸電是構建能源互聯(lián)網的關鍵.正在建設中的新疆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工程.
(1)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輸送的電能是由準東火電廠通過煤的燃燒獲得的.煤屬于化石(填“化石”或“非化石”)能源,由于煤的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故準東火電廠采用了先進技術以達到低排放環(huán)保要求.新疆的清潔能源風能和太陽能也十分豐富,風能屬于可再生(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太陽能路燈的能量轉化方式屬于光電(填“光熱”、“光電”或“光化”)轉換.
(2)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線路上,一座座鐵塔矗立在沿線的大地上,在陽光的照射下,鐵塔在地面上的影子清晰可見.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從日出到日落,鐵塔在地面上的影子在緩慢的順(填“順”或“逆”)時針轉動.輸電線路跨越河流時,從平靜的水面上看到的“鐵塔”是由于光的反射(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河水中的魚看到的“鐵塔”高度比鐵塔的實際高度高(填“高”或“低”).
(3)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為直流輸電.輸電電流穩(wěn)定時,在輸電導線周圍會產生磁場,不會(填“會”或“不會”)形成電磁波.安全用電常識告訴我們不能靠近特高壓輸電設備,否則容易發(fā)生電。ㄌ睢半娀 被颉翱绮诫妷骸保┯|點.為了防雷,特高壓輸電線路安裝了用導體(填“導體”或“絕緣體”)材料做成的避雷線.
(4)準東--皖南特高壓輸電電壓為1.1×106V.當輸送的電功率為1.1×1010W時,輸電電流為1×104A.1h輸送的電能為1.1×107度,若此時輸電導線上消耗的電功率為5.5×108W,則輸電導線的總電阻為5.5Ω,當輸送的電功率不同時,若輸送的電功率用P表示,輸電導線上消耗的電功率用P表示,則P與P的二(填“一”或“二”)次方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關于聲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人耳聽不到次聲波,是因為響度太小
B.聲音的音色不同,傳播速度不同
C.聲控開關是通過音調來控制電路的
D.樂隊演出時,可通過音色來識別樂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我市能源豐富,發(fā)電形式多樣,下列能源中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有( 。
①連云區(qū)田灣核電站利用的核能
②海州區(qū)新海發(fā)電廠利用的煤炭
③東海縣青湖鎮(zhèn)青南小區(qū)光伏發(fā)電利用的太陽能
④東?h李埝林場風力發(fā)電場利用的風能.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