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鴨梨醋飲屬綠色健康飲品,既保存了鴨梨中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索、礦物質(zhì)、有機酸等營養(yǎng)成分法對其逬行固定.而固址化霉又兼具果醋醒酒護肝、助消化、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等養(yǎng)生保健功能,深受廣大消者青昧。如圖為鴨梨醋飲的制作流程圖,請根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若得到的鴨梨汁非常渾濁.解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捉高過程①所用微生物的利用率,最好用______法固定,而固定酶一般不采用此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過程②所用的徽生物是_____________。
(4)為獲得高純度的果酒,需要對過程①所用的微生物進行分離和純化.其過程為:
第一步:配制培養(yǎng)基。該培養(yǎng)基必須含有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____、生長因子、水和無機鹽等基本營養(yǎng)成分,原料稱重溶解后,需進行_______.然后進行滅菌操作。
第二步:接種。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是______.
第三步:培養(yǎng)。溫度控制在___℃
第四步:挑選符合要求的菌落。
【答案】用果膠酶處理 包埋 酶分子較小,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 醋酸菌 碳源、氮源 調(diào)節(jié)pH 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 18-25
【解析】
本題以鴨梨醋飲的制備為考查背景,綜合考查果醋的制作、培養(yǎng)基的成分、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yǎng)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信息獲取的能力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1)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所以應(yīng)用果膠酶處理果汁,提高蘋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變得澄清;
(2)過程①表示果酒的制作,果酒一般利用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由于細胞相對于酶來說更大,難以被吸附或結(jié)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而酶分子較小,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一般采用物理吸附法或化學(xué)結(jié)合法;
(3)過程②表示果醋的制作,果醋制作利用的菌種為醋酸菌;
(4)第一步:配制培養(yǎng)基,該培養(yǎng)基必須含有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碳源、氮源、生長因子、水和無機鹽等基本營養(yǎng)成分,原料稱重溶解后,需進行調(diào)節(jié)pH,然后進行滅菌操作,常用的滅菌方法是高壓蒸汽滅菌法;
第二步:接種,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有平板劃線法、稀釋涂布平板法;
第三步:培養(yǎng);果酒制作利用的是酵母菌,酵母菌適宜生存的溫度為18~25℃。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小組進行“探究DNA的復(fù)制過程”的活動,結(jié)果如圖所示。其中培養(yǎng)大腸桿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離心管編號,條帶表示大腸桿菌DNA離心后在離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本活動運用了同位素示蹤和密度梯度離心技術(shù)
B. a管的結(jié)果表明該管中的大腸桿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的
C. b管的結(jié)果表明該管中的大腸桿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D. 實驗結(jié)果說明DNA分子的復(fù)制是半保留復(fù)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初生牛犢自身免疫力低,必須到4周齡后,才具備自身的特異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牛犢能夠通過初乳從母體獲得這種免疫力。所謂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內(nèi)所產(chǎn)生的乳汁,與常乳相比,其特點主要是:1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2初乳中含有四種蛋白酶抑制素,可保護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試回答下列問題: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學(xué)中又被稱為_____________,它們在機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初生牛犢要到4周齡后才具備自己產(chǎn)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這是由于___________。
(3)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進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會被____________分解成多肽。
(4)初生牛犢通過牛初乳能獲得來自母體的天然被動免疫;長大到1~2歲齡的小牛則要通過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苗才能預(yù)防口蹄疫的發(fā)生,由后一種方式獲得的是人工自動免疫。兩者的主要區(qū)別是,前者的免疫球蛋白來自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免疫球蛋白來自___________。
(5)極少數(shù)人服用初乳后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此時的初乳被稱為____________,這種過敏反應(yīng)發(fā)生在______(填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野生巖鴿羽毛的顏色多種多樣,現(xiàn)用灰色巖鴿與全白色巖鴿做親本進行交配,其子代性狀為灰色∶白色=1∶1;讓F1中的灰色巖鴿彼此交配,其后代(F2)表現(xiàn)型及比例均為灰色︰白色=2∶1。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⑴該巖鴿羽色的相對性狀中屬顯性性狀的是____________,若該巖鴿控制羽色的灰色與白色的基因用A、a表示則親本基因型為(灰色)_________×(白色)________。
⑵F2中致死的基因型為_________。
⑶若同時考慮巖鴿的另一對相對性狀:條紋和無紋,則F1中表現(xiàn)為灰色無紋巖鴿彼此交配,F2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灰色無紋︰白色無紋︰灰色條紋∶白色條紋=6∶3∶2∶1。
①羽色與羽紋這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_________定律。
②F2中灰色條紋巖鴿彼此交配,其子代的性狀分離比為_________。
③F1中的灰色無紋個體測交,請用遺傳圖解表示相應(yīng)過程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沒有自然選擇,種群基因頻率也會發(fā)生改變
B. 共同進化是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C. 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zhì)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
D. 由于地理障礙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的現(xiàn)象叫生殖隔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溫度對甲、乙兩種酶活性的影響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酶保持活性的溫度范圍大于乙酶
B. 甲酶的活性始終高于乙酶
C. 乙酶在 55℃后完全失去活性
D. 乙酶的最適溫度高于甲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工廠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種有害的難以降解的有機化合物A(含碳元素和氮元素)。研究人員用化合物A、磷酸鹽、鎂鹽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養(yǎng)基,成功篩選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細菌(目的菌)。實驗的主要步驟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篩選目的菌,培養(yǎng)基中必須加入____,這種培養(yǎng)基按功能劃分屬于____培養(yǎng)基。
(2)化合物A 能為“目的菌”提供生長所需的______。實驗需要振蕩培養(yǎng),由此推測“目的菌”進行的呼吸作用類型是______。
(3)在上述實驗操作過程中,獲得純凈“目的菌”的關(guān)鍵是防止______入侵。
(4)轉(zhuǎn)為固體培養(yǎng)基時,常采用平板劃線的方法進行接種,此過程中所用的接種工具是______,接種操作時對其滅菌的方法為______。
(5)某同學(xué)計劃統(tǒng)計污水池中“目的菌”的總數(shù),他選用10-4、10-5、10-6稀釋液進行涂布平板接種,每種稀釋液都設(shè)置了3個培養(yǎng)皿重復(fù)實驗,目的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蓮藕是廣泛用于觀賞和食用的植物,研究人員通過人工誘變篩選出一株蓮藕突變體,其葉綠素含量僅為普通蓮藕的56%。圖1表示在25℃時不同光照強度下該突變體和普通蓮藕的凈光合速率。圖2中A、B分別表示某光照強度下該突變體與普通蓮藕的氣孔導(dǎo)度(單位時間進入葉片單位面積的CO2量)和胞間CO2濃度。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蓮藕極易褐變,這是因為細胞內(nèi)的多酚氧化酶催化相關(guān)反應(yīng)引起的。將蓮藕在開水中焯過后可減輕褐變程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 000 μmol·m-2·s-1的光強下,突變體蓮藕的實際光合速率比普通蓮藕的高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數(shù))。
(3)CO2被利用的場所是_____________,因為此處可以為CO2的固定提供________。據(jù)圖2分析,________(填“普通”或“突變體”)蓮藕在單位時間內(nèi)固定的CO2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細胞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個途徑,有關(guān)說法錯誤的是( )
A.植物細胞能進行過程①②或①③或①④
B.動物細胞內(nèi),過程④比過程③釋放的能量多
C.酵母菌細胞中過程①②③均能發(fā)生
D.乳酸菌細胞內(nèi),過程①產(chǎn)生[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